有“前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之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因余叔岩、高庆奎已辍演,在观众和报界舆论中,有人发起“极应再选择正在演唱之须生数名,以与四大名旦媲美……”的倡议。1940年左右,社会上有了称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四大须生”的说法。为了和余、高、马、言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
余叔岩、高庆奎和言菊朋同是1890年生于北京,均宗谭鑫培,而后又各有发展
——余叔岩塑造的人物有很大特色,在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吐字行腔上均有独创,韵味醇厚、苍劲挺拔,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失空斩》、《状元谱》等。病逝于1943年。弟子有孟小冬、杨宝森、李少春、王少楼等。
高庆奎演唱的特点是酣畅遒劲、响遏行云、亢奋刚烈,代表剧目有《逍遥津》、 《斩黄袍》、《辕门斩子》等。中年后因嗓音暗哑,不再登台,出任中华戏校教师。卒于1942年。他的弟子有李盛藻、李和曾、朱鸿声、李宗义等。其子高盛麟是著名武生演员。
言菊朋曾在清廷任职,由业余爱好转为专业演员。他注重音律,讲究以字求腔,于细腻中寄深情,创立婉转清幽的“言派”。他擅演《让徐州》、《卧龙吊孝》、《汾河湾》等剧目。其子言少朋继承了他的艺术风格。
马连良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
——马连良生于1901年,初学武生后改老生,创制了清新柔润、潇洒俊逸的“马派”。他虽比余、高、言晚生十年,但“红”的时间长,跻身“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列,历久不衰。他一生主持或参与了许多剧目的整理和改编、移植工作,成功塑造了诸葛亮、乔玄、程婴等艺术形象。晚年时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练和演出。不幸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慕良、周啸天、迟金声、张学津等。
“后四大须生”继往开来,唱、念、做、舞都有自己的创造
——谭富英(1906—1977),谭鑫培之孙。长于靠把戏,常演剧目有《战太平》、《定军山》等。唱法高亢嘹亮,特别是唱快板时,铿锵跌宕,被称为“新谭派”。儿子元寿,孙子孝增,均习文武老生,弟子有高宝贤、殷宝忠、孙岳、李崇善等。
杨宝森(1909—1958),扮相清秀素雅,嗓音宽厚醇正,挥洒自如,有劲儿有味儿,被称为“杨派”。他擅演《伍子胥》、《杨家将》等剧。中年后嗓音欠佳,仍研习声腔字韵,发展了前人“脑后音”的唱法。他的弟子和传人有李鸣盛、梁庆云、汪正华、马长礼、程正泰等。1958年因病早逝,终年49岁。
——奚啸伯(1910—1977),先后拜言菊朋、李洪春为师。他本身的专业条件不算好,但志趣坚定,演唱中吸收各种流派之长,创出“奚派”新路。他的《白帝城》、《十道本》、《范进中举》等剧有独特风格,晚年还参加了现代戏的排演。
本期特约专家:周波(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导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