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8专题汇总>第5届京剧艺术节>最新报道
站内搜索:
叶少兰:推陈出新《韩玉娘》
2008-10-28 08:45:00 作者: 大众网—齐鲁晚报

299×450

    《韩玉娘》作为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将于11月2日、3日在济南铁路文化宫上演。日前,该剧导演、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说,这部戏的意义在于:挖掘由于种种原因消失于舞台、濒临灭绝的传统剧目,使之以新貌重现于舞台,从而满足广大戏迷的需要。

    《韩玉娘》是根据梅派剧目《生死恨》改编的。叶少兰介绍,在多姿多彩的梅派代表剧目中,《生死恨》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深具社会影响的一出戏。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梅兰芳出于艺术家炽热的忧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把自己的艺术融入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1936年,京剧《生死恨》在上海天蟾舞台与观众见面,梅兰芳扮演韩玉娘,该剧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反响极大,引起当时上海社会局日本顾问的惊恐和不安,企图禁止上演,而梅兰芳以观众要求为理由,严词拒绝,照演不误。《生死恨》遂成为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出爱国名剧。”

    原剧“为时而著”渐渐沉寂

    “ 多年来,《生死恨》除偶有片段露演之外,好久不见演出全剧了,舞台上见到的是剧中的一折或选段,以致近年出现了曲传而戏难传的趋向。究其原因,症结在于战争年代‘为时而著’的作品,匆促间难免遗下粗疏之处。而观众对名家名剧的欣赏期待,则只会因时代的变迁而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于是这类作品的不足就显得越发突出。这并非是孤立的创作现象,一些在特殊历史时期曾引起轰动的作品后来归于沉寂,大多与此有关。”

    叶少兰提到,梅兰芳先生生前对《生死恨》的本子也并不满意,曾经多次进行修改,认为他的演出本始终不是理想的范本。而张君秋先生也曾对《生死恨》进行改编。

    十易其稿老剧展新貌

    “好戏都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修改、锤炼加工才得以流传的。对于《生死恨》这样一出主题鲜明,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并且演唱艺术也具有很高保留价值的流派代表剧目,任其走向沉寂是非常可惜的。”

    叶少兰介绍,为了使名剧重现舞台,针对原剧本的不足,改编本《韩玉娘》从整体布局、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都做了较大的改动,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字“保、减、加、改”。“保”是以极为珍惜的态度,保留原剧精华,并予以完善,比如原剧中脍炙人口的那段“纺纱”都予以保留。“减”是减去与剧情无紧密关联的角色,解决冗长拖沓,把原来的16场戏精简到6场,时间也从四五个小时减少到2小时20分钟。 “加”是添加笔墨润色重点人物韩玉娘的艺术形象,表现她既有爱国情怀,又重情守义,展示我国古代妇女的坚贞贤惠品格。“改”,指的是对几个人物的改动和调整。“总之,从《生死恨》到《韩玉娘》,十易其稿,有许多珍爱的保存,又有许多关键性的改进和提升。”

    “四年前,我应邀参加了京剧《韩玉娘》的导演工作。经过不断加工、打磨,而且多次录像,又通过在北京、山东、天津各地的巡演,实践当中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可以说,这是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又一新的收获。此次《韩玉娘》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无疑是向社会作一次汇报,也是整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汇报。当改编本《韩玉娘》以新的风采向观众走来的时候,人们将会进一步‘读’出舞台背后的许多艰辛和启示。”

    人物介绍

    叶少兰,1943年生,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演员,少将军衔,是京剧界唯一的一名将军,首届梅花奖得主,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之子。他7岁开始随父叶盛兰和姑父茹富兰学艺,1952年考入中国实验戏剧学校学文武小生,1963年拜京昆大师俞振飞为师,文武俱佳,在继承的基础上把京剧小生的表演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八大锤》、《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等。历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