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 陈文进 摄
□记 者 霍晓蕙
□实习生 刘耀辉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天生丽质难自弃……”10月31日晚,由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推出的大型京剧《大唐贵妃》在山东剧院精彩亮相,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传人梅葆玖先生亲自登台献唱了该剧的主题曲《梨花颂》。
在演出前,记者在山东剧院采访了这位京剧名家。
当年曾在山东剧院演《天女散花》
没想到年逾古稀的梅葆玖先生记性那么好。还没有落座,老人家便对记者点头微笑,并说“我记得你们”,让人倍感亲切。去年,在济南举办的纪念京剧大师张君秋先生的活动中,记者确实曾与梅先生进行过一次关于京剧的对话。
“我和济南有很深的渊源。”落座后,梅先生便侃侃而谈,“1960年,老梅剧团最后一场营业演出就在济南,就在山东剧院这里,用的就是这个场子,连大门两边的柱子都没动过。”梅先生笑言,当时在山东剧院的舞台上,自己演的是《天女散花》,如今再站到这个舞台上,已经是“老天女”了,还是演“杨贵妃”更合适。
《大唐贵妃》胜在“旧中见新,新而有根”
谈及京剧《大唐贵妃》,梅先生表示,“这部戏是成功的,因为在近几年的演出中,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这次来山东,又受到了爱戏、懂戏的山东票友们的欢迎。”
在梅先生眼中,这部京剧是有感染力也有生命力的,“《大唐贵妃》追求的是京剧的本体艺术,它的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是绝对过硬的。”
梅先生告诉记者,《大唐贵妃》是根据其父亲梅兰芳先生《太真外传》中的经典唱段编创的大型京剧,其中保留了十余段梅兰芳的原创原腔,并新写了30余段唱腔唱词。在表现形式上,该剧大胆融入了歌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多种姊妹艺术形式。
“‘旧中见新,新而有根’是这部剧最显著的特色。”梅先生补充道,“也就是说,《大唐贵妃》要用最新的样式来演绎和呈现最传统的梅派艺术,真正做到‘站得住,留得下,传得开’。”
京剧要发展,气魄要大,但不能动“根”
据记者了解,此次《大唐贵妃》的演出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5岁。 对此,梅先生表示,“要振兴国粹艺术,就要让青年演员把京剧继承下去,并且不断创新和发展,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登台演出的机会,老一辈的演员要支持他们。”
除了重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梅先生还强调,京剧人还要有一种“万物为我所用”的胸襟和气魄,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的手段和舞台条件,借助其他艺术形式丰富自己的内涵。“虽说京剧是一门传统的艺术,但是在这个年代,有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多现代化的技术,为什么不能拿来为我所用呢?只有‘为我所用’,才能使京剧的舞台呈现更有美感,音乐层面更丰富,更好地满足国内外观众的审美需求。”
不过梅先生也语重心长地反复表示,千万不能丢掉京剧本体的东西,“创新归创新,但京剧的‘根’ 不能动,‘魂’不能丢,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要过硬,梅派就是梅派,程派就是程派,‘味’不能变。”
梅派艺术像“透明的水晶球”
近年来,梅葆玖先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就梅派艺术的弘扬来讲,它的影响力不言而喻,甚至对当今的京剧界来说也是举足轻重。
在谈到梅派艺术时,梅先生用了一个很独特的比喻,“梅派艺术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你从每一个角度去看,它都是圆的、完美的,它好像没有自己的特点,但这个‘没有特点’恰恰就是它最大的特点。”
在梅先生看来,梅派艺术的精髓在于它是演人的灵魂,不是演技巧。“它追求随性自然,不特别强调某一个方面的东西,剧中的人物是怎样的一种情状,演员就去怎么演。”他说,“到现在我还记得父亲跟我说过的一句话:演一个人物,宁可欠着点,也不要太过,更不能没戏找戏,硬表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