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2日电(记者吴宇、季明)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0次会议2日在此间举行。当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自然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热门话题”。除此之外,不少跨国公司首脑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危机警示,提出“两个危机”都要认真应对。
环境危机日益逼近
德国安联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狄克曼委派的与会代表伊申格尔引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调查报告,列举了全球沿海地区遭受洪水和海水侵袭的10个“最危险”的城市,其中,中国的广州和上海分列第二和第三,而上海遭受洪水和海水侵袭的资产总额高达720亿美元。
“与金融危机一样,上海的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机构、商行和工业企业也会受到洪水和海平面上升的负面影响,进而会干扰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方向,上海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伊申格尔说。
如果说德国安联的警示带有一定的公司背景,那么荷兰皇家孚宝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布鲁德斯将环境列为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则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据布鲁德斯介绍,虽然城市面积仅占全球面积的2%,却排放了大约75%的温室气体,而港口作为全球重要的原油、煤炭和石化产品的贮存和生产地,对矿物燃料的依赖更为严重。鹿特丹从去年开始实施的行动计划的目标是: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 少50%,城市几乎所有建筑都要实现“零能耗”。
布鲁德斯为上海提出6条节能环保建议:一是在港口运营中建立碳的排放清单并实施量化管理;二是引入清洁船舶指标,根据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质排放表现,对庞大的船舶进行打分,通过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达到环保目的;三是实现岸上能源供给,帮助船舶在停靠期间关闭辅助发动机,从而减少废气排放,降低噪音污染;四是推广更为节能的混合动力装卸设备;五是大楼内及户外照明倡导使用半导体照明等节能设施;六是对发电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推广热电联供。
与会的伦敦前市长列文斯通认为,金融危机是短期的,而环境挑战是长期的。他预测,今后,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将面临更大挑战。
审视并重建金融体系
智利卢克希奇集团董事长卢克希奇以智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为例,揭示了其巨大的成本和惨痛教训。当时,智利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成化为乌有,延续了五六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戛然而止。卢克希奇认为,虽然进行过度的直接控制和干预,不利于建立高效开放的金融体系,会损害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但不加监管同样是不行的。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和中国来说,应该成为一个借鉴。
英国保诚集团董事长金文泰爵士认为,随着今后金融和经济环境持续动荡,全球金融中心很可能因此经历重大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地区性或专业性的金融中心前景尤其乐观,因为新兴经济体将日益发达,市场综合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这方面尤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地区最具活力。他同时对中国设立证监会、银监会等机构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的做法予以肯定。英国汇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葛霖结合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建议政府应当在给金融创新更多自由和确保合理的风险管理上找到平衡点。他认为,上海金融体系应当继续向纵深前进,发展银行间同业拆借机制,扩大市场准入和金融工具的种类,同时增强征信系统建设,提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水平,特别需要通过扩大开放和改善商务环境,吸引国际更多的金融企业和高水平人才来上海发展。
葛霖说,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经历重大转变,中国及整个亚洲地区目前尚未受到金融危机大的冲击,而且中国有望保持经济较为强劲的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价值将得到大幅提升。如果中国抓住机遇建立起资本市场发展的良好架构,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增长。
据日本野村控股集团调查,目前有4700多家日本企业投资中国内地,其中约35%集中在上海。野村控股集团董事长氏家纯一认为,在当前这场金融危机中,很多跨国公司都会把中国作为稳定增长的市场重点经营,因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及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而且影响到广大外资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华业务的稳定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