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旅游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8专题汇总>全球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行动
站内搜索:
东莞近2亿元民生"红包"派完 称不会简单制度化
2008-10-29 07:15: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邱炯 绘

    广东东莞市民政局新任局长杨东如今天向记者透露:截至10月7日,全市临时生活补贴1.99亿元全部发放完毕,惠及19.92万困难群众。

    早在今年8月1日,东莞就已经宣称“红包”派完。在当天举行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副市长李小梅曾介绍:除低保边缘户外,困难群众的“红包”发放工作基本完成,临时生活补贴共发放了1.6亿多元,已上报市人大备案。当时,还有15个镇没有上报。

    现在,一波三折的“红包”事件终于拉上帷幕。

    发红包

    方案已报市人大备案

    今年6月,东莞市政府下发《关于向有关市民发放一次性临时生活补贴问题的复函》,决定为全市12.2万户籍生活困难人员和低保边缘户,每人发放1000元临时生活补贴,以减轻CPI上涨给市民造成的影响。

    “红包”派发方案出炉,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中引起热议。有人讥讽这是“政治作秀,拿公共财政的钱来布施”,更有专家质疑动用公共财政程序的合法性,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每花一分钱都必须经过人大的相应法定程序”。

    “对于困难群体,这是雪中送炭。”对此,东莞市委党校教授刘建中表达了不同看法,“至2007年末,东莞户籍人口为171.26万,常住人口为694.72万,财政收入达539.5亿元,东莞完全有财力和能力这样做。”南城区卖报纸的下岗职工老赵告诉记者:“现在米价、肉价都上涨了,靠卖报纸的收入维持生活很困难,补贴是件大好事。”

    针对红包发放程序的合法性问题,东莞市财政局局长詹文光表示,“红包”发放已报市人大备案,“红包”来自于财政增收节支资金。“今后,东莞市会根据国家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继续关注民生,而不是简单地将它制度化。”

  争红包

    “一怕漏,二怕硬拉进来”

    “由于东莞市对发放临时生活补贴人数估计不足,最后发放总人数可能要超过预计的12.2万人,总财政支出可能会超出估算。”李小梅在发放开始不久时说。对此,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表示:“要实事求是,符合条件的再多也要补。”

    由于东莞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上没有统一的操作办法和具体标准,出现了村民争“红包”的现象。例如中堂镇上报人数达4.6万多人,占户籍居民总人数的62%,有多报嫌疑,实际核准人数后则大大缩水。

    “一怕漏,二怕硬拉进来。干部亲属特别要严格把关。”大朗镇社会事务办的小韩说,“万江区在确定补助对象时,规定家里有空调、钢琴等贵重物品和有劳动能力而无正当理由在家的不纳入补助范围。”万江区党委委员叶爱青告诉记者:“万江区对申请名单进行了逐户核查,并公示。”时任东莞市民政局局长杜度说:“民政局只有全市低保对象3.6万人的数字,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5%,对低保边缘户以前没有做过统计。对于个别镇的数据差距过大问题,有两个镇退回重新审核。”

    由于民政局重新审核把关,10月7日,全市核定出符合补贴标准的困难群众19.92万人,发放临时补贴1.99亿元,比原来预算增加了7000多万元。

  议红包

    “花在了刀刃上”

    对于东莞在发放“红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表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难免会扎破手,吃错部位。过分地指责创新中出现的问题,等于扼杀创新。临渊谈鱼,‘高’在‘进’而结网。”那么,东莞应“如何结网”?

    东莞的“亿元红包”,既反映出政府公共财政的民生责任,又引发了社会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对大岭山镇水朗村低保户刘世权来说,千元补贴多了一层含义:刚考上大学的二女儿的读书生活费终于有了着落。

    “东莞让公共财政承担起民生关怀的责任,‘红包’花在了刀刃上。”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认为,“当政府财政达到一定规模,还利于民应成为人性化政府的决策考虑和选择。”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缓解了民众困难,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另外,关于中国目前的福利制度,广东省民政厅王小波认为:“东莞的做法是一条切合国情的派发路径——并非全民共享的‘普惠性社会福利’路径,而是定向发放给最有需要的低收入人群的‘救济性福利制度’的思路。”也就是说,中国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首先应立足于“雪中送炭”式的社会救济,而不是“锦上添花”式的全民福利。(记者 吴冰)

编辑: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