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位于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蟹肥香飘,客商云集。曾经养在“深闺”的黄河口大闸蟹正以其绿色、天然的特色进京入沪,“爬”上越来越多人的餐桌。据当地渔民介绍,现在200克以上成蟹的收购价格达160元/公斤-240元/公斤,150克左右成蟹的收购价格也达到100元/公斤-120元/公斤,比去年价格高出约两成。这,正得益于对黄河口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
与此同时,东营市“路网”、“水网”、“绿网”三网合一的绿化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计划投资2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8.1亿,动用土石方11994.41万方,植树2806.2万株,建设林带2922.27公里,昔日“十里无一树”的黄河三角洲如今已是绿树成荫、满目青翠。这,是对黄三角生态环境的再造。
一个保护,一个再造,体现了东营市生态建设的总体思路。东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设主任张秋波告诉记者,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不能再走长三角、珠三角靠工业发展的老路子,而是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走出自己的特色。生态的保护与开发,正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重之中重。
张秋波认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目标应当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发展,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区。东营能否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将直接决定着“黄三角”的未来。
一方面是发展经济,一方面要保护生态,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何协调统一?东营给出的答案是优化产业资源,划分主体产业区。
在“黄三角”开发建设规划图上,东营市被圈成了五个部分,张秋波形象地把它们称为“四区一城”: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产业区,突出发展化工、电力能源、现代物流业,打造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区,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基地;依托百万亩滩涂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打造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依托东营市经济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主城区,利用19条河流与沟渠,构建“九横十纵”的城市水网水系,改善城市生态,提升城市品位,建设“黄河水城”。
这五个区域定位清晰,严格限定。“该搞什么就搞什么”,东营的思路很明确,黄河三角洲要在保护中开发,有些地方要严禁开发,没有了好的生态,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也就没有了意义。再大的项目,都要看要看技术水平,看环境保护水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黄河三角洲发展定位的,都要坚决禁止。“我们要为子孙后代负责,要为黄河三角洲的持续发展负责”,张秋波说。
如今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东营人受益,像名声鹊起的黄河口大闸蟹,已建起10万亩养殖示范区,使数万渔民增收,蟹苗远销江苏、浙江等大闸蟹的主产区。黄河口旅游度假区也已声名远播,省内及京津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依托黄河口生态环境确定的湿地高尔夫、湿地植物园、汽车营地、温泉疗养度假、黄河口观光港、黄河文化园、山东渤海航空城等重点招商项目更是广受青睐,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成了其他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剂”,今年上半年,东营市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达到113个,总投资达501.7亿元,中海油、大唐火电、海科化工、吉盛汽车、雨润食品等一大批投资上亿甚至几十亿元的项目落户东营各个产业区, “东营市如此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让我们看到了它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和潜力”,一位投资商如是说。(大众网记者 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