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故里邹城市重视加强“三农”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坚持捆绑使用、集中投放的原则,进行优化整合,大力扶持农业重点项目,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如今的邹城,农民富了,农村美了,社会和谐了,农村处处是新景。
抓基地建设发展新产业
走进邹城市平阳寺镇前韩村农民张以生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食用菌大棚内雪白一片,小巧圆润的双孢菇一个挨着一个,长势十分喜人,一些农民如采棉一样采集双孢菇。目前,该市食用菌种植面积600万平方米,和张以生一样从事食用菌种植、加工、制种的农民已有近万人。食用菌的产业化发展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邹城市高度重视“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抓好食用菌、大樱桃、奶牛三大优势主导产业,共发展大樱桃3.5万亩,发展奶牛8000头。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测检验体系和认证体系,建设了邹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这个市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4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22个,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4个。他们坚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产业不动摇,积极推进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了一批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配套的、辐射带动力强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中小型农业企业退村进园。目前,全市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20家,其中,济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省级2家。积极发展农村物流业,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农村连锁经营,建立农产品收购、运输、存储、加工、配送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同时,大力发展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多个,辐射带动农民50万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新村镇
走进北宿镇三丁村,922幢两层复合式小康楼在绿树掩映间整齐地排列,宽阔平整的小康路在路灯陪伴下伸向远方…… 村民们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公交车进村、互联网进家的新生活。
今年以来,邹城市投资25151.5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村镇面貌的巨大改变。这个市搞好了镇村规划编制,实施规划指导下乡、设计推广进村、技术咨询入户和专业培训到人“四大工程”,向农民免费提供了1万套、100种优秀住宅设计挂图;全市完成了14个镇、432个村规划编制,实施了6个城中村改造和3个自然村合并。抓好镇容村貌整治,以镇驻地和村庄主要街道为重点,深化以清理粪堆、垃圾堆、杂草堆、建立环境保洁长效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保”活动,搞好村、宅、路、沟“四旁”的绿化美化,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的问题。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先后建成规模养殖场大型沼气池12个、秸秆气化站3个、“一池三改”16400户。推进以“四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市通硬化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村分别达到96%、98.1%、100%、100%。“生态邹东”建设顺利启动,完成了“生态邹东”整体框架规划设计;围绕发展山区经济“一个中心”,突出治水、营林、基础设施建设“三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培植、生态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以治水为主的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恢复、新型农民培训、生态旅游开发工程“六大建设任务”,山区镇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共繁荣
在岗山街道办后八村的街道两侧,依次排列着后八村“十大孝星”的宣传图牌。这是该村首届“十大孝星”评选活动的成果,也是邹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缩影。
2008年,邹城投资26275.8万元用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他们启动了“阳光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择业技能培训和新生劳动力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18期次,培训人员1.8万多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91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5万人,培训后输出4万人。全面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实施了“农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免除全市农村中小学86329名学生的杂费,为11302名困难学生免费提供了课本;实施了38个校舍危房改造项目;采购微机682台,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微机,实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每年有200多名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实现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实施了“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工程,完成镇卫生院改造10个、村卫生室改造150个;每年选派一批市直医疗单位业务骨干到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工作;全市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94343人,参合率达到93.76%,在全市实行了“一证通”,方便了群众看病、报销。实施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工程,建成镇级标准化文化中心,建成较高标准村级文化大院213个;张庄镇矬草峪村、钢山街道后八村和中心店镇中二村3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山东省村级示范网点建设;成功组织举办2008年度中华母亲文化节“感恩母亲”、“迎接奥运舞动邹城”、“抗震救灾”等大型文艺演出,开展了“文明信用户”、“文明信用村”、“文明新风户”、“好媳妇、好婆婆”创建评选活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建、扩建农村敬老院17处,农村“五保户”财政供养率达到100%,集中入院率达到85.2%,集中供养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400元。(孙吉来 牛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