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作为山东南大门的枣庄市采取各种措施强力推进。枣庄市委、市政府依托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提出了以文化旅游业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和突破口,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推动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持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既需要丰富的旅游资源,也需要精心的打造。枣庄有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资源,枣庄有煤炭、石膏、各种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但最精华、最重要的资源还是水。枣庄有北辛文化、墨子文化、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但最精华、最深厚的资源还应该是运河文化。应该说,水资源是枣庄硬实力一个主要方面,水是未来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运河文化是枣庄软实力的一个主要方面,运河文化是枣庄各种文化中底蕴最深厚、最具代表性的。运河被称为“流淌着的文化”,数千年的积淀,南北交融,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遗产,运河锻造了枣庄的性格,枣庄的城市发展一直与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运河就没有枣庄的繁荣。打造枣庄的城市品牌,必须和水资源、运河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这一城市名片,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枣庄整个地区的特点,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枣庄城市品牌的深刻内涵,旅游业应该紧紧围绕城市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滕州市在旅游开发上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优势,围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标,加快推进景区景点建设,截至目前,滕州市国家A级景区就达到7个,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1个,AA级景区4个。滕州市依托微山湖湿地62平方公里的红荷面积,开发建设了全国面积最大、生态保存最原始、湿地景观最佳的荷花观赏区,成为山东省首家、全国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内先后建设了红荷烟雨、湿地漂流、荷花精品园、铁道游击队战场旧址、水生植物园、湿地文化博物馆等精品景点,配套建设了旅游码头及广场、游览航道、停车场、饮食服务区等基础设施,使景区档次不断提高,目前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一4A级旅游景区——盈泰温泉度假村建设了生态餐饮中心、温泉洗浴中心、水上人间、宾馆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和生态环境,打造了全国首家概念式绿色、生态洗浴品牌。2007年,滕州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亿元。其次,在历史文化上立足滕州悠久的历史以及厚重的文化,深入挖掘开发墨子、鲁班等名人品牌,加强墨学和鲁班文化研究,并成功举办了“墨子小孔成像国际摄影学术研讨会”,认定滕州为小孔成像理论的发源地,今年5月份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有力弘扬了墨子鲁班文化,扩大了墨子影响。使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了世界。再次,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实施了滕国故城、王家祠堂、老县衙的修复保护工程。对完善文化设施方面先后建设了墨砚馆、汉画像石馆并对墨子纪念馆、王学仲艺术馆进行了扩建,加上正在建设的鲁班纪念馆、滕州博物馆即将形成“一塔六馆”的文化旅游布局。
另外,为加强枣庄市文化建设,枣庄市还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形成了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使71%的行政村开通了有限电视,96.5%的自然村可以收听无线广播,提前五年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拍摄了《铁道游击队》等优秀电视作品,连续举办9届“光明之夏”文艺演出。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确定并开始全力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城市名片,并连续举办四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成功签约公益文化项目150多个,合作资金达2亿元。在弘扬特色文化方面,柳琴戏和“鲁班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伏里土陶等9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组织编撰了《枣庄运河文化丛书》、《枣庄历史人物志》等各类出版物20余种。成功举办中国柳琴戏艺术周、省第三次运河文化研讨会。
目前,枣庄市提出的大旅游、大产业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通过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城市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业,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9。26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7亿元,增长15。5%。(本网枣庄报道 记者 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