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子扬 杨国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伴随着深刻而剧烈的社会转型,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逐渐凸显。民生的改善决定着和谐社会的走向,成果共享、全民富裕成为历史转折期的重要课题。
走访全省,深入基层,我们欣喜地发现,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凝聚成社会共识,而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则成为各地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寻求突破,共建共享、改善民生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
“民生时代”呼唤科学发展
天气渐凉,供热临近。各地冬季供热价格纷纷看涨,威海、 日照却发出了“别样”声音:今冬供暖暂不涨价,维持上年价格不变。
由于成本增加引起的供热价格调整,本无可厚非。但两市政府不约而同想到了市民的承受能力,从大局考虑,不增加居民的取暖负担,或财政补贴,或降耗保本,难题在坚持民生为先的思路下悄然破解。
在日照市市长赵效为看来,政府出手保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论任何决策,首先都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赵效为说,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的,改善民生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高度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国家财力具有相当支撑后的必然选择。历经30年改革开放,我省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物价、医改、房价、环保、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民生问题不解,社会和谐无从谈起。
一头连着百姓的锅碗瓢盆,一头连着国家的繁荣富强,民生问题与科学发展形影相随。改革开放进入到从侧重国富转向重视民生、全面改善民生的历史新阶段,民生呼唤成为最突出的时代特征。
“ 从埋头只顾发展经济,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要把民生当成当前最大的政治。”按照邹平县县长王传民的理解,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动力,而不是发展的负担。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上,政府应从需求入手重新思考对于民生的投入。邹平县决定,今年县里的办公经费不变,把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为解决看病难,邹平出资选聘了972名经过培训的镇村责任医生,为全县 60多万农民提供家庭保健服务。 仅此一项,县财政每年多支出 300多万元。
烟台率先在全国建起针对民生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把考核重点从以往单纯看经济发展,调整为经济和民生综合考核。考核的具体项目也因民生权重的增加,从原来的58项增加到现在的75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低保覆盖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占住宅投资比重等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指标首次纳入考核范围。
解决热点难点各地纷纷“亮剑”
民生问题千头万绪,如何切入才能有效解决?
在实际操作中,我省各地把解决民生问题看做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渐进的过程。在现阶段,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敢于、善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我省各地纷纷“亮剑”。
保证最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陡降,潍坊市决定从11月起实施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根据物价上涨幅度按季度为低保人群增加福利,全市享受低保的城镇和农村居民都是受益者。
东营市把“ 五保” 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全省第一个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由乡村集体供养向市政府财政供养转变,供养标准提高为每人每年2800元,外加 400元“零用钱”。同时,市里投入2000多万元把 39处乡镇敬老院全部改扩建,配备医务室、活动室、健身室,目前东营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7% ,“老有所养”提前变成现实。
11月2日上午,济南市槐荫区五里沟发祥巷棚改工程三座楼最后一罐混凝土顺利灌注,率先完成主体封顶,老居民高兴地在现场放起了鞭炮。一年前,他们在为房子漏雨而发愁的情景至今牵动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心。把安居当做最大的民生,济南市强力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按计划全部38个棚改项目都将在年内开工建设。
兖州市继在全省率先实行“ 四免一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书本费、基础训练费和作业本费,对困难生发放寄宿补贴),实行教师工资城乡统筹后,又从今年开始,免除高中教育阶段兖州籍学生的学费。 1.7万名学生因此享受到12年免费教育。仅补贴高中阶段学生学费,市财政一年拨款额高达 2800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 滨州市把鼓励创业作为就业的总抓手,优化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里每月开办一期创业辅导培训班,提供食宿免费让学员学习创业技巧。“ 每次通知200人,却总能来300人以上,我们都接受了。”市经贸委主任耿同庆告诉记者。在一些地方中小企业出现倒闭的背景下,滨州“逆市飘红”,全市中小企业总数发展到 1.5万户,极大地带动了就业。
从制度体系保障改善民生,淄博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五大社保险种市级统筹。为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市里明确提出基金出险由市财政兜底。
关注弱势群体,我省各地把与群众幸福安康联系最密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强化和扩大社会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公益功能和覆盖面,切切实实让百姓受益,成为各地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突出特点。
利益格局调整与维护公平公正
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富民,在于利益格局的科学调整和公平正义的维护。用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办法改善民生,莱芜市的改革之路颇具标本意义。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和行政区域分化的社会治理结构,导致城乡之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日趋拉大。”莱芜市委书记于建成说,解决民生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社会公正。而制度不公是社会不公的深层根源,也成为莱芜统筹发展着力攻克的难点之一。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莱芜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作为整体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动力、互相服务,推行城乡政策上平等、产业上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城乡分治的局面加速终结。城市的大医院下乡了,公交车进村了,自来水入户了……一体化开启了农村建设的巨大变革,农民得到了实惠,更得到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关注改善民生,日照市从自身找原因,针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较薄弱的现状,市委、市政府编印《民生手册》,围绕群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民生基本问题,把各单位各职能部门的电话和应向群众提供的各类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等编辑成册,免费发放。11月10日上午,市委书记杨军来到万平口社区发放《民生手册》,鼓励居民要监督政府多为群众办实事。
民生问题凸显与群众正常权利得不到保障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就要真正解决民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问题,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 我的建议被省法制办采纳了。”泰安市民王涛告诉记者,他所在小区的物业服务公司只想着如何收取物业服务费,对物业服务质量不重视,业主不满却又没有制约办法。前不久听说《山东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征集公众意见,他就发了个邮件。草案里“物业服务合同应当对物业服务质量以及相应的违约责任作出约定”的规定就出自王涛的邮件。
把立法工作的重点转向民生,开展立法调研、召开立法听证会、允许市民立法旁听……听民声、汇民智,“开门立法”成为我省的基本制度之一,所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都要面向公众公开征集意见,改善民生走上了立法保障的阳光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