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德州经济的发展,就不应该受行政区划的束缚。”近日,接受大众报业集团九报一网联合采访时,德州市委书记雷建国说,“只有消除分割市场的体制性制约因素,才能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此时,德州市实施的“南融(济南)北接(天津)”战略已然涉入深水。在当地的决策者看来,德州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和黄三角开发带之中,具有接受京津,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以及省城济南辐射的独特优势。而实施“南融北接”战略,或可借势、借力,加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德州之所以提出“南融北接”战略,首先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一个封闭而传统的经济区域,主要靠自身的资源和积累逐步发展,其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而一个开放和自由的经济区域,是依靠各种外部资源和力量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这种发展一般是快速的、跳跃式的。对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的德州来说,借助京津冀都市圈以及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形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进而提升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成为一个现实的战略选择。实际上,“融”和“接”在本质上说,都是与其他经济体的沟通。如果将两者并举,其必然以强大的交通体系来做支撑。德州显然具备这样的条件。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铁路枢纽城市,京沪、德石铁路在此交会。在地理上说,德州是省界边际城市,属于典型的临边城市,同时也是华东和华北两大区域的交会点。因此,在区域经济学的视野之中,德州属于节点城市。而“节点城市”往往能够很好吸收不同经济体的能量。
现实来看,与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相比,德州都存在着“落差”,但也因此造就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可能。而且,由于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市场越完善、生产要素越充分流动,德州发展的优势就越能得到体现和发挥。由此,德州可以借势打造成为两地产业升级的“接替站”、现代物流的“转运站”以及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承接辐射,当好配角”,有了这样一个战略指导,德州与天津滨海新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缔结了“友好区市关系”,与济南市签署了 《服务省会共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一揽子重要文件,与两地形成了以项目为重点的全方位合作机制。抢先发展“邻边经济”作为全省惟一一个中心城区与外省接壤的城市,德州边界长度300多公里,市区消费40%来自省外。“因此,德州必须增强区域合作的意识,抢先发展邻边经济,打造区域高地。”雷建国指出,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生产要素的流向往往决定一个城市中心地位的强弱。“你不辐射别人,别人就辐射你;你形不成高地,别人就会成为高地。”如何与周边地区抢市场、增强区域聚焦功能?德州提出,要以跻身全国交通主枢纽城市为契机,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综合物流项目,借与天津港跨区域通关合作之机,领先一步建设内陆无水港,使德州成为周边地区进出口产品的集散地。在雷建国看来,民营经济是德州一大特色和优势,理应在发展邻边经济、促进区域合作上打头阵。“因此,将超前筹划建设鲁冀边界产业配套协作带,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然而,与周边地市相比,德州规模以上企业虽多,但“群山无峰”,缺少具有冲击力的大企业。基于此,德州将招商的视野扩展到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央企”。目前,当地与央企合作或洽谈的项目20个,其中7家企业分别与中国化工、中联水泥、中化化肥实施合作,13家企业与中海油、中粮、中冶集团等签署合作协议并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实践证明,“对接央企”极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德州晶华集团与中国建材集团联合水泥公司合作成立中联大坝公司,实现资产重组后,已到位资金8亿元。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晶华集团大坝公司迅速摆脱了困境。这,只是德州对接央企成效的一个缩影。按照设想,下一步,德州将抓住天津、济南产业规划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机遇,按照“逐行业对接、分产业合作”的原则,重点围绕汽车零部件、化学工业和食品制造等产业加强合作,并发挥德州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吸引天津、济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德州转移,把德州建成天津、济南新的产业园和创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