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花老人今年88岁,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照顾她的竟是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王家村社区敬老院的工作人员。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在这里住了14年,不仅对这里的伙食很满意,每月还能领到60元的零花钱。在这个整洁美丽的农村敬老院里,记者看到了老人们一张张溢满了幸福的笑脸。 老人们的幸福,归功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是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城阳区委书记王鲁明认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必须以强市、强区、强县为依托,落实到基层,就要实现富民强村。城阳区通过‘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全区230个村(社区)可支配财力过千万的近30个,过百万的有110个,很多农民已经基本上不依赖土地生存”。 据了解,城阳区实施的“一村一策” 强村富民工程,就是在对各社区资源、特色、优势、潜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的原则,将居民致富、社区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断培植社区经济增长点,不断缩短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惜福镇王家村社区,记者看到,旧村庄已经改造成了一个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农民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听社区干部说,这里的农民可不一般,他们“一块土地上竟要挣三份钱”:种植蔬菜卖到市场上挣菜钱;到村里的工厂打工挣工钱;旧村改选多分的房屋租出去又可以收房租。而这个1996年集体资产不足10万元的小村,也已经通过兴办企业、发展商贸业,集体资产达到6000多万元。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位于城阳街道东部的后田社区,只有386户居民,但却有着以青岛海都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多家内外资企业,居民人均年收入达12600元,每户都有两套80平方米的楼房,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居50平方米的小户型,2007年,村里还通过发起“爱心飞扬”募集捐款,设立了518万元的医疗帮扶基金,用于居民住院补助,真正使社区居民“居有优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无忧”。 “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不仅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同时为社区增加集体收入100多万元。” 位于王家曹村社区的城阳农民工人力资源市场,也是城阳区“一村一策”强村富民工程的成果之一,这是全国首家集求职、住宿、职业培训为一体、规模最大的以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开业以来,每天的用人用工成交量都在3000人以上,在市场内经营便利店的社区居民们从原来种植水果的果农变成了创业小老板。 对于一些经济薄弱地区,城阳区直接投资1000余万元,重点开展了“三帮一”、“千户扶贫”等12项帮扶活动,通过资金支持、项目带动,实现激活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目前,城阳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社区年集体可支配财力达16.4亿元,城市化水平达到63%,“一村一策”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路宽了,环境靓了,钱袋子鼓了,老百姓笑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这里化成了生动的现实。 本报记者 李文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