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促进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之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为土地的市场化集约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据了解,目前,我省流转土地面积已达262.67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7%;涉及118.1万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9%。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效益日趋显现。采访中记者一路走来,亲身感受了这一利民惠民政策给各地农村带来的变化。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土地流转,须以农民利益为重,农民要当“主角”,但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早在2006年,滕州市就因势利导,在西岗镇率先建立了全国首家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现在,已筹建了1处市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处镇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774处村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的三级服务平台,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 在西岗镇政府“土地流转中心”,记者看到,大厅里有一面的红色电子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土地“所有权人”、土地面积、土地位置、拟交易价格、出让年限等等。前来交易的人如果看中了某块地,就去“农村土地流转交易”窗口办理土地流转手续。中心服务人员拿出合同,召集土地需求方和土地转出方,经审查、登记,双方签字,合同生效并存档。 “有形市场”的建立,使很多农民能以满意的价格流转出土地。据介绍,在滕州流转的10.8万亩土地中,亩增效益810元,通过对68户受让土地农民调查,亩均收益达到10260元,是原承包方收益的20.8倍。 “土地红娘”让“闲”田变成“活”地 位于寿光市中北部的上口镇,是传统的商贸重镇,商贸业的发达,使得当地群众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下降,“重商轻农”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土地一度成为“闲”地。 为变劣势为优势,2007年,上口镇在9个村成立了土地流转中心,选聘了22名年轻党员为土地流转信息员,充当“土地红娘”,以村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鼓励土地适度流转,走规模经营的路子。截至目前,上口镇已建成千亩示范园区1个,百亩示范园区16个,新规划出100亩以上的土地9块,共调整土地18000亩,投资6000多万元的隆恺绿色庄园占地面积1000亩,整合了四个村301户的口粮地。 土地流转呈现良性发展,上口镇又积极探索农民用土地入股成立“土地专业合作社”、“村民委员会+土地专业合作社”、“公司+土地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模式,不断拓宽流转渠道,切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标准化种植打造现代农业 满目碧绿的芦笋田里,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的芦笋种植户正忙着施有机肥,谈起今年的收入,这位农户乐得合不拢嘴:“我家种了4亩芦笋,卖了5万多元,这在以前,俺想都不敢想。” 芦笋是国际公认的绿色抗癌保健食品,一次栽培,一般连续采收10至15年,沙土镇的芦笋以甘甜爽口享有盛誉,但以前的散户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从2006年起,当地政府和质量技监部门立足地方资源,按照“基地+龙头企业+农户+标准”的路子,大力推行标准化种植。镇上的大型加工企业将种植户零散种植的芦笋地集中起来,统一建设芦笋标准化示范区,现在,标准化示范区已达3万余亩,大型龙头加工企业发展到20余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土地流转使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等,这些以前令政府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记者在寿光市上口镇的隆恺绿色庄园了解到,公司与农民合同一签15年,用于蔬菜产业化经营。农民不仅每年每亩土地可以得到1300小麦,还能腾出时间专门打理自己的生意,原土地承包户及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就近到庄园就业,收获季节最多可安排1000余人务工,务工人员每月1000元至1500元不等,彻底改变了周边村庄多年来的农业结构单一状况。 本报记者 李文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