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市委副书记朱胜运在接受记者采访
“以前莱芜人在酒桌上经常说:‘别看我们莱芜小,酒量不小’,现在我要说,‘别看我们莱芜小,亮点不少’”,10月18日,莱芜市委副书记朱胜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莱芜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就是统筹城乡一体化。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1-9月份,莱芜实现税收收入69.2亿元,增长32.5%,地方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29.8%,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93%,居全省首位。“莱芜经济之所以保持了又好又快势头,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积极探索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朱胜运说。
作为一个只有126万人口,面积2246平方公里的中等城市,莱芜仅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其煤铁储量丰富,钢铁工业发达,且盛产姜、蒜、蜜桃等农产品,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在莱芜的决策层看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
如何消除多年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互促互补局面?朱胜运告诉记者,莱芜的做法是,推行“四个一体化”,即: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在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方面,莱芜市确立了建设“三大产业板块”和“四大功能区”的基本思路,重点建设北部生态旅游板块、中西部姜蒜加工板块、南部钢铁物流加工板块三大产业板块及高新区、雪野旅游区、钢城经济开发区和莱城工业区“四大功能区”,同时积极探讨以工促农、工农互动发展的新路子。朱胜运举例说,“像泰钢集团,统一整合了企业周边10个村1.4万多人,实现了村庄变企业、农民变工人、村民变市民。”
在城乡规划一体化方面,一张规划图覆盖了莱芜所有的村,使布局更加合理,同时,城市的公交、水、电、暖等基础设施包括城市的综合执法和社会管理等职能也在向农村延伸,像农村的垃圾处理,市区两级拿出300多万元,按每户10元钱的标准进行补贴,建立起了“村收集、镇清运、市区处理”的垃坼治理体系,农村像城市一样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
在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方面,莱芜重点解决了农村看病难、上学难是问题,通过引导城市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兼并、托管、合作,实现了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的延伸;引导高中教育向主副中心城区聚集,农村初中教育向重点镇聚集,农村小学、幼儿园向中心村聚集,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教学质量。“莱芜的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朱胜运告诉记者,“现在全市65岁以上的参保对象每月能领到40元养老金,老两口每月就是80元,称盐打油都够了。”
在城乡生态一体化方面,莱芜对境内的山川、河流实行了一体化的规划、治理和保护,一治就是一座山,一条河,打破了行政区划。全市经常化覆盖率达了33.1%,130多条河流、58个小流域、30多座水库得到了综合整治,对横贯城乡的牟汶河,在56公里长的河面上修建了39座拦河坝,既增加了蓄水,又改善了生态。
“莱芜的统筹城乡一体化工作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从一开始就坚持了全面覆盖,二是机制上的创新,像城市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等”,朱胜运说。他表示,今后莱芜将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农村经营方式、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完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众网记者 赵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