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及其现代手术疗效
对于白内障的治疗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以手术治疗为主。眼科医生手术治疗白内障,就是要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摘除。那么,摘除了自身的晶状体对眼有什么影响呢?人眼的晶状体除了有透光作用外,还有一个作用是起一个凸透镜,即放大镜的作用。人缺少了晶状体这个凸透镜,即形成高度远视状态,看东西就会不清楚,所以手术摘除晶状体后,还必须要植入一个人工晶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工晶体植入术。人工晶体植入的目的是矫正由于手术摘除晶状体以后所造成的高度远视。 自从开展白内障显微手术以来,白内障摘除的方法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发展到较为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其间经历了从大切口到小切口的过渡。前者的切口大,但目前这种方法还不会被淘汰。因为有些不适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还需要采用这种手术方法。后者的特点是切口小,术后散光小,手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如术后发生意外受伤,不致于原伤口破裂。 白内障治疗——古老又高新 白内障,尤其是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一位致盲眼病,占致盲眼病的25%~50%。据WHO统计,当今世界有1500万白内障致盲患者,而我国普查分析,约有400~500万白内障患眼待手术。 医学上把人眼内晶状体的混浊叫白内障。晶状体是眼内惟一的一个有聚集光线能力的完全透明的凸形状的组织,它把来自外界经角膜和瞳孔进入的光线,集聚到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样人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万象世界。如果晶状体混浊不透明,所看的东西就变得模糊不清,严重者则看不到外部世界,患眼的瞳孔由黑变白,故人称白内障。 白内障有多种类型,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等,其中主要是老年性白内障。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散瞳检查可发现,有不少人有不同程度的晶体混浊,60岁以上已为常见,70岁以上多达90%~95%。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同人体衰老一样,虽经几十年大量的研究,原因仍不十分明确。目前多数学者公认白内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年龄相关,最初的和最主要的因素是氧化损伤致使晶体蛋白结构的改变。相信在人类全部基因密码解密后,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可望对白内障的成因有明确的解释。 白内障的治疗,在古巴比伦草书、埃及金字塔羊皮书及中国甲骨文中都有记载。但直至今日,尚无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可阻止白内障的发展。但眼科医生并不放弃努力,他们用手术治疗给老年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公元前150年,希腊医生Celsus用一扁针插入眼内,将混浊晶体从瞳孔拨开,压至下方,这就是最早的白内障针拨术。1745年,法国医师Daviel划时代地开创了白内障摘除手术,其方法是把眼球切开,取出白内障。1949年,英国医师Ridley用手术取出混浊的晶状体,在原来位置植入一个人造的透明的晶状体,效果出奇地好,且方法安全可靠,因此,在全世界迅速推广。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人类第一个有功能人造器官的取代手术,这种手术可使95%的人术后获得0.5以上的矫正视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乳化手术于60年代应用于临床。超声乳化手术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改进与发展。经典的植入手术是经角膜缘切口,切除晶体前囊中央部分,把混浊的晶体从此切口中取出,然后植入人造的晶体,缝合切口。超声乳化手术是用一种超声波导入眼内,把混浊变硬的晶体粉碎呈乳状,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这样切口小愈合快,术后散光小,不用缝线,甚至可在门诊手术,如果合并植入可折叠人工晶体,效果更好。 为适合我国广大中小城市,甚至大城市中较晚的白内障患者的需要,眼科医生又改进手术方法,发明一种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此术式继承发扬了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技巧和用具,改进了传统常规手术。由于手术中不用超声乳化仪,所以术中无超声能量的损伤,切口只需缝合1~2针,甚至不缝,术后反应也小。 科学之路永无止境,眼科医生并不满足现状。他们已经研究并即将推出的是激光乳化术,即用YAG激光或Erbium(铒)激光替代超声波将晶体粉碎乳化,从而使切口更小,几乎不产生热量,对组织损伤更小,为下一步植入有调节力的人工晶体做准备。 白内障是晶状体部分或全部混浊的一种眼科疾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年龄多在50岁左右,系晶状体退行性改变所致。双眼可先后发病或同时发病。临床上初起时眼前出现固定性飞蚊症、复视或双眼多视症,瞳孔有不同程度的发白至完全变白,视力逐渐下降至消失,仅有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