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 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它作为党和国家在发展问题 上的根本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共产党在发展问题、 发展理论上的最新认识成果。它继承了邓小平理论的基 本精神,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以生产力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是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这个当代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总命题下,逐步展开,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 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部署、党的领 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的发展理论 起于人民,止于人民,为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改善 人的发展条件,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构成其发展理论的 核心和本质。
新的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集中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发展观上作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科学概括和表述
把发展观表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第一次见之于党的文件,见之于社会生活。它是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内容。在此之前,全面、协调、可持续或以概念或以思想在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中出现过,在经济社会生活 中也使用过,但都是在个别、局部、某个领域、一定层次 上分别使用,从未将全面、协调、可持续联系起来作为一 个完整的整体加以表述和运用。现在将三者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观提出,并赋予了它普遍的意义, 将它提到了整个发展的指导思想层面。这样就赋予了全 面协调可持续以新的含义。全面是指各方面都要发展。 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更不能把-./作为考核发展 的惟一指标;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综合发展,是经济、 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的全面提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城乡在内的东中西部 的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十六大谈到的全面建设 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 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 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 展相互适应。主要指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 系。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社会形态内部的协调、经 济结构的协调、社会结构的协调,等等。统筹推进各项改 革,重点是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和微观经济改革相协 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 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 调。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 生性。中心思想是发展必须考虑人口、资源和生态的承 受力和持久支持力,把人口、资源和生态纳入到发展的 总规划中来,作为重要变量,统筹规划,保证发展与人 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并形成良性互动。全面、协 调和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有紧密内在 联系的整体。全面是讲发展的内容,是从广度和静态上观察的。协调是讲发展的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从动态 着眼的,在运动中实现平衡,进而保证全面发展。而可持 续发展则是讲发展时间的前后继起性和不间断性,它要 求和保证全面发展的各部分内容发展的持久性、连续 性。没有可持续,发展就将中断,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协 调,即如何协调眼前和长远的关系。这样,就揭示了如下 的发展运动过程,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 一发展的各部分内容通过运动中协调,达到新的平衡, 通过可持续保证全面协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往复性,并 不断走向新的更高的阶段。无论从其形成过程看,还是 从其内容特点看,都可以上溯到邓小平的以生产力为中 心的发展论和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论的思想。全面、协调、 可持续中的全面就包含了以生产力为中心,因为全面本 身就意味着有重点,这个重点不是别的,就是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关于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的前边有一句话,叫做“以人为本”。这就 告诉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体 现以人为本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灵魂 和核心。这是我党在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 的要求。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它指明了我们所从事和正在从事的事业 发展的性质。追求和努力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是共 产党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邓小平理论反映 了这个运动的进程及其新的阶段。邓小平关于发展(包 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全部理论最后都聚焦于人 的全面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 性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特性。正是这一 点,把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和当今世界上的各种发展理论 从根本上区别开来。以人为本的提出,则以更明确、更准 确、更通俗的表达形式,深化了邓小平的理论,把它和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联系起来,更强调了发展是亿万 人民的发展,是符合人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统一的 发展,意味着共同富裕、社会公正、平等民主、尊重人权。 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根本目的,长远指导思想, 也是当前实际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要贯穿到经济 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三)提出了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统筹发展思想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多处谈 到统筹发展思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 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 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坚持统筹兼 顾,协调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统筹推进各项 改革”,等等。邓小平有统筹思想,他用的说法是统筹兼 顾,1979年年,他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著名讲话中,曾 提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比方 说,现代化的生产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够了,而我们人口 这样多,怎样两方面兼顾?不统筹兼顾,我们就会长期面 对着一个就业不充分的社会问题。这里问题很多,需要 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 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后来他更多是使用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来表述他这方面的思想。十六届 三中全会阐述的统筹思想是对邓小平上述思想的继承 和发挥。它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把统筹和发展联 系起来,提升统筹发展思想到指导方针和战略的最高 层,成为落实新科学发展观的最根本的措施保证。第二, 扩展了统筹的范围与覆盖面。统筹是全面的统筹,全社 会的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要统筹,各种利益关系要统筹, 推进各项改革要统筹。把整个经济社会包括人自身在内 的发展作为一个系统对待。第三,明确提出“五统筹”作 为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五统筹”既是我们发展的指 针,也指明了我们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中 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在于破解“三农” 难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区域发展,在于缩小 地区差距,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统筹经 济社会发展,在于克服“经济腿长”、“社会腿短”的问题, 提升社会全面发展指标,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 进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于克服人口资源和 环境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辩证认识物质财富增长和人 的全面发展关系,转变重物轻人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 放的要求,在于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提高对外 开放水平,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维 护国家经济安全。
(四)提出了体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观点、 新理念和政策措施
我党在提出新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了体现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和政策措施。它们 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化和延伸,与新的科学发展观 相配套,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桥梁,理应纳入新的科学 发展观体系中。如: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 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 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建立健全现代产 权制度,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强引导和管理,形 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 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 信用制度;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更加突出的位置,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改革发展 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加大收入分配调 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的问题,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 者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建立健全各种预 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 合理调整与完善包括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分配等内 在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等等。这些内容发展了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理论的一系列观点和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内在根据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党坚持和运用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用科学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 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 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浪费,生态遭到破坏,社会发展 滞后等。特别是2003年春天发生的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非典疫情的发生与我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有很大关系。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公共卫生体系,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人民健康。人均寿命由解放前40多岁提高到60多岁。但近年来,在一切服务于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由增进人民健康,变成创造“良好”投 资环境,为经济服务。造成我国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其费用支出占财政 总支出份额,由1980年的2.4下降到2000年的1.71属世界最低档,连非洲最穷国家都不如。
国际上也有类似教训,拉美各国曾创造过世界瞩目的“拉美奇迹”。拉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四大特征,即:经济的简约发展,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追求一时繁荣的发 展,被动依附性发展。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这种发展模式也酿成了世界瞩目的衰退,经济失去增长势头,颓势难止。这就是著名的“拉美陷阱”。同时,从发展理论发展脉络上看,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当代发展论中主流发 展观念。新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变化着的世界,系统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 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发展观完全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的。胡锦涛同志在谈 到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时,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论述:“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以此为基础,他说:“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 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的现实需要服务的。”温家宝同志直接说明,新的科学发 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起来的。它以充分的实际情况作基 础,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大量调研和工作为根据,具 有深厚的底蕴,包含着客观世界深刻的辩证联系,完全 反映了现实和时代的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新世 纪新阶段的产物。新的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就体现出 极大的鲜活性和亲和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最广泛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新的科学发展 观的重要成因。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一开始工作,首先来 到西柏坡,向全党发出发扬“两个务必”精神的号召。他 们身体力行,多次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真情,和广 大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做了大量暖民心、得民意的工作和事情。2003年,首次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200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促进农民增 收的“一号文件”。出台了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 例,加大反腐败力度。提出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 利益的突出问题。要求“四个坚决纠正”,坚决纠正土地 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 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 职工合法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 问题。“四个加大力度”,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加大 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力度;加大减轻 农民负担工作力度;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和事故责任追究 力度。提出了求真务实等等。以人为本的新科学发展观 正是来源并扎根于深厚的群众沃土之中的。新的科学发展观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联。
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的体系。以人民群众 为主体的实践必将不断丰富这一理论。2004年的两会, 已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护人权等载入宪法。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 相统一。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三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 医疗体系,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等任务。中共中央新出台的关于党内监督和纪律的两个 条例,专门就舆论监督问题作出决定。这些内容对科学 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明确了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观问题极为重要。发展观是关于发展本质、目 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仅包括要发 展,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什么样 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 略,其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面性的重大影响。新 的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 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有对未来的前瞻, 又有对以往的总结。从1960年美国人罗斯托的《经济成 长的阶段》一书问世,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主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从经济增长的提出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确认,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特别是上个世纪("年代后,拉美、东亚、南亚、东欧 的一个又一个国家步入经济、政治变革期,全球化的激 烈竞争迫使发展的天平更多向经济和速度倾斜,结果并 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高速发展的辉煌成 果,但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城乡失衡、区域差距拉大,经 济社会发展脱节,“拼资源增长”走到尽头,投资效率降 低,重复建设抬头等,正像有些人的疑问一样,中国模式 让世界刮目相看,但“这种繁荣能持续多久”?“中国模式 能不能继续下去?”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 元,按我们既定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 段,是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 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展结果:一种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不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 增多、城乡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 倒退。正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步入这个关键时 刻,我党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总结了国内外发 展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进一步规划新世 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 战略,回答了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 大问题,也是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新阶段发展旗 帜,并在旗帜上写上了新的内容。
(二)丰富并创新了现代发展理论
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现代发展理论一个新的分子, 丰富了现代发展理论。而新的科学发展观又和时下流行的 发展理论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 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以最广大人 民利益为目的,社会主义的追求,中国特色,对世界负责任 的态度等都是它的独特方面。把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和发 展问题相结合,指导发展,全新的表述,辩证的内容,都说 明了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现代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邓小平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新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 论,当然也就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是回归到旧体制上 去,而是结合中国的新的实际和现代化的新特征,用新的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关注最广大民的利益,以人为本, 社会公正,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这些社会主义的理念再 一次得到重申和强调,但要通过新的道路,采用新的方式来实现。这是一个新的创造。正如路透社所报道的那样: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正在从过分强调GDP转向 更加均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模式再次成为全球关 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