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7日,报社老同志与大众日报创刊地沂水县的老房东在一起。自左至右为陈沂(左一)、刘导生(左二)、匡亚明(左四)。(本报资料片)
【编者按】
1939年1月1日,踏着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大众日报在山东省沂水县云头峪村创刊。目前,大众日报是全国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先后为大众日报题词。
70年来,大众日报根植人民大众,在党和人民的培养哺育、关心支持下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实力雄厚、拥有众多子媒体的报业集团的母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大众日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在全省新闻舆论大合唱中,发挥了“领唱”和排头兵作用。
70年岁月匆匆,70年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为纪念创刊70周年,大众日报面向广大读者举办系列活动,从今天起开辟专门版面,刊登专访和征文等与纪念活动相关的报道。
今天刊发本报记者对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的夫人丁莹如教授的专访,以此追忆缅怀创刊初期那段不平凡的岁月。
7月24日,日照碧空如洗,刚下过的一场暴雨,把海天洗成一色。在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前夕,大众报业集团一行数人看望了在日照休养的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的夫人丁莹如教授。
丁莹如教授今年81岁,满头银发,身体康健,虽年已八旬,但思维清晰,“不亚于60岁的年轻人”——老人这样风趣地评价自己。
“大众日报首任评论员”
见到我们,丁教授的第一句话是:“非常感谢大众日报,大众日报对待自己的职工真是好。匡老也是大众日报的职工啊。”
匡亚明是大众日报社最早的职工之一,为首任总编辑。创刊之时,编辑部的六七个人当中,匡亚明是惟一有办报经验的。上世纪30年代初,他曾担任中共沪东区《前锋报》编辑,后又做过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合办的公开报纸——上海《日日新报》的主笔。期间,他发表了大量揭露黑暗、呼唤光明的战斗檄文,撰写了许多研究传统思想文化的学术文章,由此,匡亚明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兴趣一直保持终生。作为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这方面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创刊之时,匡亚明根据大众日报的宗旨“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提议报名为“大众日报”,并得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赞同。但有人说,目前条件“日报”做不到,而报名又不能常改,名不符实嘛。结果是保留“大众日报”名称,但在《本报启事》中说明:“由于印刷机关还没有完全整理及补充起来,所以本报只能暂出三日刊……我们当以最大努力使它不久成为二日刊以至日刊……”创刊号顺利出版后,正当1939年新年,当晚全社召开了庆祝元旦并庆祝创刊的娱乐晚会,匡亚明兴致勃勃地表演了一个节目——《苏州人念诗》,引得大家欢笑不已。
战争时期,不仅没有办报经验,也无法向外报学习。匡亚明随身携带着几本英文的列宁著作,其中《列宁的生活》中介绍了列宁如何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办《火花报》的过程,这对大家来说真是如降甘霖,匡亚明立刻着手翻译出来,在报上连载,供大家直接学习运用。据此,匡亚明建立了发稿前集体讨论,出版后又集体评报的制度,使这个也是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草创的报纸,思想上业务上都得到迅猛的进步。
匡亚明特别重视报纸的灵魂——社论,除聘请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笔撰写外,直到1939年6月6日的72期报纸中,有40多篇社论均由匡亚明执笔,匡亚明堪称是大众日报的首任评论员。大众日报首任社长刘导生调走后,匡亚明负责报社的全面工作,那年他只有33岁,却是全社年龄最大的同事。白天去分局开会处理日常事务,晚上借着菜油灯光写社论,翻译资料,还亲笔写新闻通讯,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艰苦的平静也是那么珍贵。1939年夏,日寇开始第一次扫荡,报社与省委其他机关80多人共同组成了沂蒙工作团,匡亚明任团长,任务是一面打游击,一面做群众工作。曾领导过宜兴秋收起义的匡亚明颇有战斗经验,指挥起来也是颇具大将风度,打起仗来临危不惧,部队撤退时他拖着当时受伤的腿,往往走在队伍的最后。夜间行军,他还会情绪高昂地哼唱上一段《马赛曲》……
工作团武器严重不足,接群众举报后,匡亚明带领一个班去龙湾村起回了国民党军队留下的80多支枪和部分弹药,这样,工作团每人一支还用不了。在扫荡期间,匡亚明领导工作团共与日敌交手三次,打死打伤敌人数十人,我方牺牲一人,可谓战绩不小。
此后不久,匡亚明接受新任务,离开大众日报社,奔赴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