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成山东省“两会”流行词
2006-01-18 14:14:36SRC-1109 |
“做大做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体育产业,加快整合广电网络和各类文化资源,培植一批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培育齐鲁文化品牌,精心组织好首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摘自韩寓群省长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济南人晚上的活动好像就是吃饭、喝酒,夜生活太单一了。”从浙江来的韩树铭在济南经商已经五六年了,他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济南人。但他觉得,济南人的文化消费观念还比较传统。比如,同南方一些城市相比,济南上档次的电影院比较少,高雅演出也不多。“听说山东今年要举办文博会,希望会给咱们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带来一些变化。” 其实,文博会不光被泉城人寄予厚望,也成为省“两会”上的一个流行词,成为代表委员们分组讨论时的一个热点。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委员表示,虽然文化产业化已经成为定论,但是文化产业化究竟该怎么做,还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举办文博会将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也在提案中提出,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 文博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发展文化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举措。现阶段,文化产业如果跟不上,就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发展,文化发展面临着历史性机遇,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 李国琳委员说,山东乃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有着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文博会就是一个向世界展示我们山东特有文化资源的契机。文博会预期展位800多个,面向全球招商,为省内文化产业公司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和与省外乃至海外文化产业公司交流的平台。 山东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于联华代表说,文博会将给文艺工作者建立一个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文博会带来的效应不言而喻 对于即将举办的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我省提出要用市场的办法经营文博会,开发文博会,拉长文化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如会展产业、演艺产业、动漫产业、休闲产业等。举办文博会要与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结合起来,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结合起来,与山东整个文化产业布局结合起来,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结合起来,与打造精品力作结合起来,提升文博会的文化品位、产业品位,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品牌和发展新优势。要通过举办文博会这一有效手段,努力形成壮大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 “文博会作为文化产业化的破题之作,其能够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不言而喻的。”李国琳委员表示,据统计,从就业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就业人员规模已经高于批发和零售业;从经济总量而言,文化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与房地产业也大体相当。以文博会为平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不是最终目的,产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利润,可以反哺文化事业,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文博会运作将当成产业来经营 “要进一步打破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体制经营文化产业的新格局。”九三学社山东省委提出的提案认为,政府要以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本缺口。 “一个‘云南映象’火了云南的旅游业,成了云南的文化名牌。”于联华代表提出,当务之急是打造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一方面要抓创作、出精品,另一方面是把硬件设施提升一个档次,“让市民有听歌剧的地方”。 省文化厅文化市场处处长孙猛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已经提出经营文博会的新理念,要求把文博会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充分挖掘文博会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首届文博会通过市场运作的形式来举办,经招标,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由大众报业集团具体实施。 本报记者 蒋波 雍坚 严玲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