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报道 | 走进展会 | 山东概况 | 展会日程 | 相约文博
参观指南 | 参展指南 | 服务指南 | 交通指南 | 参展企业 | 展馆介绍 | 联系方式
  大众网主站 > 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 各地名胜

老残到过的地方济南

2003-09-05 00:00:00SRC-72

——《老残游记》刊发一百周年纪念 
 
  
  与外地人谈起泉城,他们对济南的最初认识不是来自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就是来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正如《老残游记》不意中成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一样,它又不意中成为宣传泉城济南风貌的一本最权威的“游记”。值该书梓行一百周年到来之际,记者与现居上海的刘德隆(刘鹗的曾孙)取得联系,从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刘鹗生前在济南的行踪、《老残游记》创作过程及颇具传奇色彩的个人经历……
  
  杂家刘鹗的生前身后
  
  据刘德隆介绍,刘鹗1857年生于江苏六合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除在小说、医学及河工方面颇有成就外,他在考古、算学、音乐等方面同样成就斐然。如他付印了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并著有《铁云藏陶》、《铁云藏印》、《铁云藏货》等著作,在算学上著《勾股天玄草》、《弧角三术》,在音乐方面著《十一弦馆琴谱》等。
  可以说,刘鹗是集文学家、水利专家、医学家、音乐家、古董收藏家、古文字学家,数学家于一体的一位奇才杂家。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一生矢志不移,力创实业。1886年,他在上海开办了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石印书局,后来又独资在上海办坤兴织布厂,还曾致力于开矿筑路。
  在1981年齐鲁书社出版的《老残游记》序言中,严薇青考证,当年刘鹗在山东巡抚张曜幕中办理河务时,袁世凯也在张曜幕中。袁曾托刘鹗向张曜求情,以外放任职。结果张曜没有同意,袁世凯因此对刘鹗怀恨在心。后来袁世凯入军机处,掌握大权,于是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织罪名命人将刘鹗逮捕,遣戍新疆,次年,刘鹗病死在乌鲁木齐,年仅52岁。
  铁云先生有六个儿子、四个女儿,后辈中多有英才。
  
  A
  
  言必“老残曾到过”
  渗到济南人骨子里的老残“情结”
  
  1903年9月21日,设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绣像小说》第9期开始刊登通俗小说《老残游记》。这部被鲁迅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经典作品至今年刚好诞生一百周年。
  鲁迅称《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者信仰,并见于内”;郁达夫认为,刘鹗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愤世疾邪,渴慕正义的精神,就是现在的革命精神”。
  但对济南人来说,《老残游记》首先是一部了解济南百年前景观的“游记”,其次才是著名的谴责小说。与干巴巴的志书所不同的是,通过精致的白描,刘鹗展示给后人的济南城是充满了市井气息和空灵雅蕴的。
  他写济南概观,说“到了济南,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短短二十余字,特色风貌跃然纸上。自此,“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成了济南人自我介绍的格式语。
  他写趵突泉,说“在大池子之中,有四五亩地宽阔,两头均通溪河。池中流水,汩汩有声。池子中间有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这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至今,人们念及趵突泉盛景时,每每要提及“老残”当年的所见所闻。
  他写大明湖,说“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汽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自此,“历下八景”之外又多出一景——佛山倒影。
  据考证,《老残游记》所着重描写的济南景观计有大明湖、铁公祠、历下亭、明湖居、鹊华桥、舜井、历山、趵突泉、蝴蝶亭、黑虎泉等近二十处,所提及的街道及店铺有小布政司街、东箭道、按察司街南胡同、南门大街、院前大街、高升店、有容堂等十余处。
  至今,这些景点、街道、店铺多数尚在,少数已湮没,每谈及它们,老济南人仍会不失时机地加上一句,“这是老残曾到过的地方”。
  2001年,泉城路与芙蓉街交界口,新设置了一组“老残听曲”的塑像,至今,每天上前与“老残”对坐或合影的路人络绎不绝。
  对“老残”,济南人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B
  
  为接济朋友,慨然提笔写小说
  《老残游记》原来是这样诞生的
  
  1903年9月21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绣像小说》第9期开始刊登通俗小说《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先是在《绣像小说》连载了八回,两年后又在《天津日日新闻》逐日发表至第二十回。该小说刊发后,优美动人的文笔和揭露昏官酷吏的趣味盎然的故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只知道作者的笔名是洪都百炼生,关于作者的真实身份却众说纷纭,谬误百出。直到1939年4月,发表于北平辅仁大学校刊《文苑》的一篇文章才将作者及作品创作的原委大白于天下。从此,刘鹗之名与《老残游记》并传于世。
  《关于老残游记》一文的作者为刘鹗四子刘大坤,他在文中回忆到,刘鹗最初创作《老残游记》的起因是为了接济一位避难于上海的朋友连梦青,连靠卖文给《绣像小说》为生,仍不足以支付日用开销。“先君知其耿介,且亦知其售稿事,因草一小说稿赠之。”据说,当时的稿酬是每千字五元。刘鹗先是将《老残游记》的前几回交给连梦青,然后是伴随着小说的连载,陆续编下去转交连梦青。后来因出版方擅自更改书稿惹怒了连梦青,于是拒绝售稿,刘鹗因此中断了创作,直到1905年迁居天津后才在友人劝说下重新提笔,小说在《天津日日新闻》陆续刊至第二十回告一段落,这便是俗称的《老残游记》初编的创作过程。1907年,刘鹗再撰《老残游记·二集》,仍发表于《天津日日新闻》。
  据刘鹗曾孙、现执教于上海市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刘德隆教授介绍,到目前为止,《老残游记》已被译成英、法、德等8种文字,其版本记有186种,这仍然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当年,刘鹗先生恐怕怎么也没想到,他无心所插之“柳”,已成荫及后人之大树。
  
  C
  
  “老残”泉城寻踪:
  刘鹗在济南曾有两处寓所
  
  一切经典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创作者的影子。从贾宝玉身上能看到曹雪芹的影子,而从老残身上,同样能看到刘鹗的影子。
  刘鹗,字铁云,其书斋名为“抱残守缺斋”,于是《老残游记》中的主人公依“铁云”为姓,姓铁名英,号补残,别号老残;现实中的刘鹗颇懂医术,在小说中,刘鹗便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摇串铃行医的走方郎中;现实中,刘鹗精通河道工程,并曾任山东巡抚张曜的幕僚,小说中,老残同样成为山东巡抚庄宫保的幕僚,并亲赴治理黄河河务。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老残游记》虽然至今正好诞生100周年,而书中所描绘的济南景象却有110多岁了。
  据考证,光绪十六年(1890年),刘鹗被山东巡抚张曜从河南调来山东,充任黄河下游“提调”。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布政使福润推荐他到北京“总理衙门”供职。当年刘鹗母亲朱氏去世,刘鹗回南方守制。于光绪廿一年(1895年)到北京报到,从此离开济南。故《老残游记》第二、三回所写老残在济南游历的所见所闻,当是刘鹗凭初到济南时的印象所写。
  刘鹗在济南约生活了3年。最初单身来时,借住在朋友家中,及至家眷来后,才在小布政司街(今省府东街)赁房居住。这与老残最初下榻小布政司街高升店较为吻合。后来刘鹗又迁居城内县西巷内的支巷——鹦鹉庙街(后改名英武庙街)。据刘大坤忆文,《老残游记》中的“黑妞、白妞,确有其人,所写捧角情形,亦为当时实况。高绍殷、姚云松、刘仁甫、王子谨,均有其人,惟姓是而名非”。
  如今,小布政司街虽然还在,但刘鹗当年住过的高升店业已消失;当年的鹦鹉庙街,则已被现代楼房所取代。
  因选入中学教材,刘鹗所写黑妞、白妞说书一段已是家喻户晓,被誉为“写绝唱的绝唱”。据考证,当年的明湖居位于鹊华桥以南、百花洲西侧,后因周边不远又兴起了富贵大戏园、贺生戏场等设备更好的戏院而逐渐荒弃,民国初年倒塌。1964年,大明湖公园南门里面向西路南的一青砖瓦房被改为明湖居。
  
  文/片 本报记者 雍坚
编辑: lh
 相关新闻
 

最新报道

·

·

·

·

 

相关下载

· 山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
· 省博物馆新馆招标公告
· 登录文博会手机报方式
· 文博会会徽下载
· 文博会总体实施方案下载
· 文博会官方网站招商方案

专业展区

·
·
·
·
·
·
·
·
·
·
Untitled Document

 

 

 
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办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协办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 取稿箱
鲁ICP备06006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