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报道 | 走进展会 | 山东概况 | 展会日程 | 相约文博
参观指南 | 参展指南 | 服务指南 | 交通指南 | 参展企业 | 展馆介绍 | 联系方式
  大众网主站 > 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 产业动态

鹧鸪戏: 全国独一无二民间稀有剧种在民间流传240余年

2005-12-11 14:40:58SRC-78

 
 

  鹧鸪戏在淄博一带已流传了240余年,它不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稀有剧种,也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完整保护下来的剧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鹧鸪”已经到了将死的境地。
  记者近日到淄博市临淄区上河村采访时,见到了现已74岁的鹧鸪戏老演员刘克兴。一提到“鹧鸪”,刘克兴老人显得特别兴奋,他向记者讲了有关鹧鸪戏的一个美丽故事:清乾隆年间,青岛一才女在崂山修行,被鹧鸪鸟婉转之声吸引,便模仿这种鸟的啼鸣,独创出一种新的声腔。后来该女子来到临淄,与上河村举人孙兆楚在此创立戏班,至此鹧鸪戏在当地流传开来。
  据刘克兴介绍,鹧鸪戏现在已历经7代。20世纪30年代初,鹧鸪戏达到鼎盛,附近20多个村的人前来学戏、看戏,他们还出村演唱,一直唱到临朐、桓台等地,还与淄博的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
  然而,眼下“鹧鸪”啼鸣却越来越难了。
  200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得知淄博的鹧鸪戏后,曾几次索要该戏的录像资料,以便让该团赴港演出。可是,制作录像带要对服装、道具进行改造,还要租赁正规演出场地,几万元费用就把剧团难住了。
  “戏出不了头,倒往沟里滑。”鹧鸪剧团第七任团长刘永昌感慨地说。由于这个剧团是村民们自发成立的,所以全部费用只能由村民们自己想办法。这些年来剧团能活下来,主要是靠到外村演出时,观众给点“赏钱”,再就是靠村民们微薄的赞助度日。上任团长孙庆平,已经先后把自己做生意挣的钱和养老金7万多元都投到了剧团。
  不仅仅是没钱,鹧鸪戏还同样面临着演员断代的危机。现在的演员都已五六十岁了,而年轻人已经没人愿意再学戏了。
  我国过去有300多个剧种,现在一大部分已无法逃脱自生自灭的命运,我省也有近10个民间剧种已经灭绝或正在灭绝。鹧鸪戏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有关方面的专家认为,鹧鸪戏虽较原始地保留了剧种原貌,在剧种音乐、声腔演唱、演员表演等方面有自己较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但要想保留下去,还有待于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在艺术上再上一个档次,引起大众的关注,取得效益回报,才能够活下去。否则,想听一听这独一无二的“鹧鸪”声会越来越难了。
  本报记者 杨润勤

编辑: 孟凡帅
 相关新闻
 

最新报道

·

·

·

·

 

相关下载

· 山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
· 省博物馆新馆招标公告
· 登录文博会手机报方式
· 文博会会徽下载
· 文博会总体实施方案下载
· 文博会官方网站招商方案

专业展区

·
·
·
·
·
·
·
·
·
·
Untitled Document

 

 

 
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办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协办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 取稿箱
鲁ICP备06006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