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张泥塑
惠民县皂户李乡河南张一带,自古家家户户加工泥塑。泥塑作品从刚开始时的人、佛、兽等发展到后来的无所不及,其文化味也愈来愈浓。每年二月二火把李庙会时,当地泥塑制作、销售更是盛行一时。 关于泥塑兴起的年代和原因,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当地泥塑始于明宣德元年,这年汉王朱高煦踞乐安州广造兵器,图谋叛乱,他下令在当地抓壮丁,夺民畜、粮草,人们怨声载道。一天,河南张村来了一位童颜鹤发的老道,他宣称:“只要捏成九千九百九十九个泥人,待九九八十一天,张天师来作法,使泥人成为天兵天将,灭朱高煦,救民于苦难。”于是,全村男女老少昼夜和泥捏人。可巧泥人做成,九九八十一天后宣宗皇帝御驾亲征,朱高煦事败被缚,当地人民免于苦难。泥人虽未成天兵,但乡民们却视之为吉祥物,争相购买,并沿袭至今。 还有资料记载,泥塑兴起于明朝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当时外地移民迁此安家落户,有的农户便利用当地的泥土搞起了泥塑,带动当地泥塑的大发展。 河南张泥塑以红粘泥为原料,经设计造型、制坯、晾干、摩拭加工、涂粉、着色、涂胶等工序加工制成,有的玩具内装有哨子或弹簧、引线,能构成音响和局部活动。 泥塑玩具的泥坯需用结构十分细密的红粘土和制成泥,摔捏成熟泥后进行塑造加工。制成的泥坯精细光滑,以白粉胶液涂底,均匀着色,协调配色,再细心勾画。泥塑着色多以火红、桃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少加墨、金,重在美化渲染热烈火爆的喜庆气氛。涂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从简甚或不涂色。这样塑造加工而成的泥塑工艺品,具有做工精巧,色彩协调艳丽,形象集中突出,富有装饰性的艺术特点。由于泥塑艺术品的造型多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事物注重刻画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故不乏点睛传神之作。如老虎实是凶猛之兽,河南张泥塑中的老虎,着重刻画虎的头部和眼睛,全身涂以美丽的颜色和花纹,胸部缀以大花,这样塑就的老虎形象眼神温驯,敦厚可爱,与其凶猛的动物原形迥然不同,给人以美的感受。 河南张泥塑品种繁多,有“牛郎织女”、“白蛇传”、“梁祝”、“武松打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戏剧故事;有坐在莲花上的“坐孩”;有安上哨子或肚子里装个弹子安个小棒发出各种声音的“响孩”;亦有狮、猴、鱼、鸡、桃、杏、葡萄等动植物,造型概括夸张,色彩艳丽,内容喜庆吉利,不仅是可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也是增长儿童智力的玩具,更是人们心中的吉祥物。
清河木版年画
惠民清河镇木版年画与潍坊杨家埠、天津杨柳青的年画同属一脉,据记载始自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清河年画取材广泛,凡人们喜欢的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民俗等都可入画,题材可分为相对独立的五大类:门画类,文的有福禄寿三星、五子登科,武的有秦琼、敬德、关公、钟馗等;喜庆吉祥类,如《同庆丰收》、《天官赐福》等;民俗风情类,反映日常生活景象,如《男十忙》、《女十忙》、《渔家乐》及《老鼠嫁女》等幽默年画;小说戏文故事类,如《打金枝》、《空城计》、《盗仙草》、《宝莲灯》等;杂画类,有灯画、布画、花鸟字、插图版画、瓷版画等。 清河年画在创作上大胆取舍,造型夸张,多利用象征、寓意等表达愿望和要求。这些作品构图追求饱满完整、丰富匀称,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既红火热烈,又和谐统一,具有明显的装饰效果和节日喜庆的特点。 (常诚 成印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