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报道 | 走进展会 | 山东概况 | 展会日程 | 相约文博
参观指南 | 参展指南 | 服务指南 | 交通指南 | 参展企业 | 展馆介绍 | 联系方式
  大众网主站 > 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 最新报道

季家的蓝关开了台看戏的婆娘跑掉鞋

2006-06-09 08:54:20大众网 齐鲁晚报

 
 

                                一唱两和演蓝关。 本报记者  倪自放摄
  在我省的胶东一带,有这样一个说法,“季家的蓝关开了台,看戏的婆娘跑掉鞋”。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叫“蓝关戏”的高腔剧种的艺术魅力。
  在日前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莱州蓝关戏名列其中。记者上周赶到莱州,在田间地头听老艺人唱蓝关戏,感受这种古老剧种的神韵。
十里蓝关音不同,音同唱不成
  6月2日下午,莱州市文化馆馆长刘茂松和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学业带领记者去莱州市金城镇听蓝关戏。刘茂松笑称要听蓝关戏,你得找老杨(杨学业),因为很多艺人现在也不如他知道的多、唱得好。
  杨学业就谦虚,“不尽然,不尽然”。不过杨学业承认,蓝关戏现在已经没有专业剧团了,自己手头整理的蓝关戏资料基本是最全的。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杨学业就在胶东一带整理蓝关戏,“以前蓝关戏最盛行的几个村的人都认识我。”
  对蓝关戏研究了近40年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杨学业,把莱州市东北部海边的金城镇一带称为“蓝关戏戏窝”。杨学业说,蓝关戏又名“南官戏”、“脸子戏”,是元代时就盛行的弋阳腔在莱州的后裔。据有关典籍记载和著述及历代艺人的口耳相传,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盛于道光年间。
  清朝道光初年(1821年),蓝关戏处于极盛时期,相继涌现出以莱州龙埠村、东季村为代表的十几个“连字班”和一大批专攻此业的会唱者。东季班以演《东游记》为主,称“文蓝关”;龙埠班以演《西游记》为主,称“武蓝关”。蓝关戏由此而蓬勃兴起,一文一武,轰动一时。随着地域差异,逐渐形成了东西两路,艺人说:“十里蓝关音不同,音同唱不成。”从而呈现了各派竞奏、约丽丰繁的盛况,至此,蓝关戏名声大振,饮誉胶东。
  我们先去莱州市金城镇东季村,这个村的人全姓季,曾经是蓝关戏最重要的发祥地,胶东俗语“季家的蓝关开了台,看戏的婆娘跑掉鞋”中的季家,就是指这里。可是正如刘茂松馆长所说的“村里人知道的蓝关戏还不如老杨知道的多”,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东季唱蓝关戏的已经越来越少。村里找来了季广昌等4位曾经唱过蓝关戏的老人,他们最小的61岁,最大的已经81岁。说到蓝关戏,他们说:“现在要唱还能凑合一个班子,就是没有词,唱不了大戏。”
  说到了村里现在“没词唱不了蓝关戏”,杨学业说:“这种古老的剧种都是口传心授的,就是以师傅教徒弟的形式传承,师傅根本没词没谱,戏文全在师傅肚里呢,徒弟学不全师傅就去世了,这种戏也就断了档。”
  季广昌等4位曾经唱过蓝关戏的老人,50年前蓝关戏还盛行的时候,他们还不是主角,当时17岁的季广昌也只是扮演一个童子的角色。61岁的季祥林老人,童年的记忆里有过对季祥臣那些名角的印象:“按照老传统,我们这里主要唱《东游记》,是文蓝关,主要讲八仙的故事。比较绝的是,很多名角不但唱腔好,神态长相也与自己的扮角惊人地相似,比如扮演铁拐李的季祥臣,长相神态都与铁拐李很像。”
  我们都要求季广昌老人唱一段,他就唱了一段《哭五更》。这是韩湘子的嫂子的一段悲腔,高腔腔尾部分略带有一点劳动号子的味道。对蓝关戏有近40年研究的杨学业考证过蓝关戏悲腔唱调,发现了这种劳动号子的腔尾。杨学业说,这证明蓝关悲腔和当地的渔民号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蓝关戏最盛行的
文戏你唱我帮,武戏真刀真枪
  季广昌老人唱《哭五更》的时候,其他几位东季村的老人在每句唱腔的结尾处“帮腔”,并用手打拍子。杨学业说,这是蓝关戏特别是“文蓝关”的重要特征,那就是“你唱我帮”。
  杨学业说,“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蓝关戏音乐的三大支柱。唱就不用说了。“打”就是蓝关戏只有打击乐,没有二胡等管弦乐。打击乐是蓝关戏音乐的一个显著特征,流行于当地的戏谚有“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可见打击乐在蓝关戏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帮”就是帮腔。当地蓝关艺诀有“七分帮、三分唱”之说。帮腔的演唱是真声和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既幽雅纤细,又粗犷豪放,颇具诗意和交响性,形成“一人唱万人和”的局面,增强了蓝关戏的感染力。
  告别东季村的“文蓝关”,我们前往莱州市金城镇的龙埠村去听“武蓝关”。村里负责文化俱乐部的李洁山连说“多年不唱了”,以前唱得比较好的两个人,是现在68岁的曲文忠和75岁的张兰桐。曲文忠说一个人没法唱,于是去村东头的苹果园找张兰桐,因为“张兰桐以前都是唱主角的”。在张兰桐家的苹果园里,3人唱了一个《西游记》片段,张兰桐唱,李洁山、曲文忠帮,果然慷慨激昂、豪爽有激情。很多年不唱了,有时候要停顿下来对对词,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员杨学业也帮他们回忆唱词。
  唱了一个小段,张兰桐连说“唱得不好”,因为许多词都忘了,而且年纪大了,“蹦不起来了”。
  杨学业说,张兰桐说的“蹦不起来了”,实际是龙埠“武蓝关”最鲜明的特征,那就是以前武蓝关台上的武打都是真刀真枪地对打。根据杨学业的考证,当地的武术也曾经对早期的蓝关戏产生很大的影响。蓝关戏盛行的地区,代代习武的风气比较浓厚,莱州的龙埠、东季等村的拳房更是久负盛名。杨学业曾经走访过蓝关戏的著名艺人张日明,张日明擅长演猴戏和武生,他塑造孙悟空的时候,表演中就吸收了当地武术中猴拳的某些招式,举止造型优美轻快,体态玲珑,栩栩如生,被誉为“活悟空”。而更老一代的张君柴等艺人,表演中也各有真功,也是因为吸收了民间武术中的某些营养而享有盛名的。
  与此同时,蓝关戏以武打为主的某些剧目或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开打时都是用真刀真枪,雄奇惊险,动人心魄,当地观众的说法是“演文戏你唱我帮,演武戏真刀真枪”。艺人以此技惊四座,吸引了大批观众。
数百年蓝关,面临传承“难关”
  问杨学业蓝关戏名称的由来,杨学业说其中说法比较多,有说“蓝关戏”主要剧目是唱韩湘子的故事为多,其叔父韩愈,处处过难关,取了难关的谐音,故名“蓝关”;又有说“蓝关戏”帮腔用弋阳腔(高腔),来自南方故称南官腔,因而叫“南官戏”;还有说“蓝关戏”叫“连字戏”,取其连续不断的意思。
  取自“难关”之意的蓝关戏,现在确实面临着“难关”。龙埠村比较重要的蓝关戏老艺人张兰桐、曲文忠都说“蓝关不如黄梅戏好听”。曾经演出过蓝关戏的李洁山,则把蓝关戏的“难关局面”归结为“不够土了,没有那个味道了”。李洁山说:“现在蓝关戏有不少唱腔都像京剧,也像吕剧,改得不好。唱京剧味、吕剧味的蓝关戏,还不如唱正宗的京剧、吕剧呢。”他介绍,曾经是蓝关戏重要发祥地的龙埠村,现在都喜欢唱京剧,蓝关戏已经很少能够听到了。
  而在蓝关戏资深研究者杨学业眼中,蓝关戏目前的状况确实岌岌可危,濒于消亡。有代表性的艺人已为数寥寥,年纪皆老,后继乏人。当年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和众多的“蓝关通”,相继去世,带着一肚子的“蓝关之道”升天去了。另外,蓝关戏所演剧目虽有近百出之多,但历史上无刻本流传,多为艺人口耳相授,绝大多数的曲文宾白都装在艺人的肚子里……
  研究蓝关戏近40年的杨学业说:“人存艺留,人亡艺绝,形势严峻,再不及时抢救,蓝关将成绝唱。”
编辑: 栾晓磊
 相关新闻
 

最新报道

·

·

·

·

 

相关下载

· 山东省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
· 省博物馆新馆招标公告
· 登录文博会手机报方式
· 文博会会徽下载
· 文博会总体实施方案下载
· 文博会官方网站招商方案

专业展区

·
·
·
·
·
·
·
·
·
·
Untitled Document

 

 

 
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主办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协办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 取稿箱
鲁ICP备060067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