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数数家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明
2006-06-11 10:38:13大众网—生活日报 |
这个即墨喜馒头有20多斤,制作精美,原是祭海的贡品。王鸿光摄 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活动在省城举行。 “万人签名保护人文自然遗产” “现在人们保护人文自然遗产的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在10日上午“保护人文自然遗产万人签名”活动上,69岁的山东化工厂的安守财先生表示。“人人应该有‘保护遗产,有我一份’的意识。要真正地热爱它,热爱它所代表的文化。”安先生告诉记者,20年来,他收集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报纸已经有“满满的一大箱子了”。 6月10日上午,由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主办、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承办的“保护人文自然遗产、建设和谐家园万人签名活动”在泉城广场举行。参加签名活动的有五六岁的孩童,也有70岁的老人,最多的是青年学生。“精神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岁月侵蚀、自然、历史灾害和破坏性开发,导致现在平均每分钟都有文化遗产消失。”一位山东艺术学院的郭姓同学说。 据介绍,目前山东省内世界遗产有两处,分别为曲阜的“三孔”和泰安的泰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处,省级10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2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省级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3处,省级47处。 活动承办方负责人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会长于德普介绍,此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人文自然遗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人文自然遗产保护的严峻性,唤起人们对人文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 “看到皮影戏,就像见到了老朋友” 为庆祝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于10日上午在省美术馆举办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 记者了解,此次展演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涉及到我省近年来挖掘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六大类405项1000多件展品。展览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出和选择部分项目的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为主。 另外,民间艺人的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展览现场,面塑艺人、鲁锦织布机、即墨喜馒头都让观众们大呼过瘾。来自泰安的民间艺人范正安老先生的皮影戏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位专程从东平来看皮影戏的孙先生感慨道:“几十年了,没有看一场泰安皮影戏,今天,就好像见到了儿时的老朋友,唤起了很多童年的回忆啊!” 6月10日上午,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也在泉城广场举行,选调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组成一场演出,商河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大秧歌三大秧歌以及地方戏曲、曲艺、杂技等都有参演。同时,这场演出作为省暨济南市2006年夏季广场文化活动的启动仪式。 “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承” 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0类共计518项遗产中,我省有二十四大项共计27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 省文化部门相关人士介绍,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文学类有山东济宁的“梁祝传说”;传统手工技艺类有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工艺”;山东商河县的鼓子秧歌、胶州市的胶州秧歌和海阳市的海阳大秧歌则入选民间舞蹈类。传统戏剧类,山东占了7项,包括:京剧、柳子戏、枣庄的柳琴戏、淄博的五音戏、高密和胶州的茂腔、莱州蓝关戏以及临邑县的一勾勾。 有关专家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文明的象征,需要世世代代相承。 本报记者任鹏实习生张淑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