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19届书博>媒体聚焦

让丽贝卡来中国的人——近访作家张海迪

  


  

 

 

     她有不平凡的人生。包括生命与生活——
    她5岁患脊髓病,身体从胸以下全部瘫痪。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积极生活每一天,让生命不断充盈意义;少女时代下乡,她自学医学知识,为农民治病,为了走进社会生活,青年时代她自学绘画和外语,后来她刻苦写作,出版了200万字的作品,成为山东省作协的副主席。她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但通过长期的艰苦自学,获得了吉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
    上世纪80年代,她成为青年们学习的榜样,那时候她的名字家喻户晓,在中国,只要在信封上写着“张海迪收”,信件就能到达她的手上。戴眼镜、坐轮椅、总是微笑的“海迪姐姐”,曾占据了我们成长的记忆,她的名字早就上升为一种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张海迪对湖南有着亲切的感情和回忆,早在1984年,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就出版了她的译作《丽贝卡在新学校》和散文集《鸿雁快快飞》。25年后,《丽贝卡在新学校》重新出版。近日,记者就这本书的出版和张海迪进行了网上交谈,包括她的人生历程,还有对生命的认知,张海迪,还是当年的“海迪姐姐”。
     喧嚣后的平静
    她说自己曾经是一个那么平凡的女性,与众不同的是她身体残疾,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当她的名字出现在各大媒体之后,每天都收到一麻袋信,张海迪说,其实自己与八十年代的很多青年一样,每天都在努力学习,非常珍惜时间,因为十年动乱这一代人失去了太多获取知识的机会。她说自己只是偶然被新华社记者发现,而获得的荣誉则属于八十年代的一代人。她说,一个女性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宠辱不惊。
    1981年12月底的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报道了张海迪的奋斗经历,从此,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就像雪花一样飘落到张海迪手上。1983年初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又一篇介绍张海迪事迹的长篇通讯《即使是颗流星,也要把光留给人间》。那一年,邓小平为张海迪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那是张海迪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她在全国的影响只能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她所住的地方山东聊城,每天都有几十人,或是上百人来看望她,许多人都是同一句话,“我们只要看一眼就走。”张海迪每天都收到一麻袋信,十五万封信,她拆了好几年还是没看完。那时定价4角的介绍张海迪故事的书《闪光的生活道路》,印数突破500万册。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媒体和人们的关注。那时候的人远没有今天的开放视野,人们甚至还议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海迪要不要留长头发”等等。面对这一切,张海迪选择了沉默,她说“用宽容的微笑对待并不宽容的生活也许是更明智的办法。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过去是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去生活,并且要从容地走过每一天,做到宠辱不惊”。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张海迪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在巨大的名利面前能够选择淡出,需要清醒的头脑、理智和非同寻常的勇气。她不断拒绝各种邀请,而选择了自己的写字台,每天与墨水和稿纸做伴,并且与文学的孤独相伴。张海迪说,“我是写作者,这个职业不需要在前台表演,更多的是在幕后、在书桌前思考、学习和劳动。”
    张海迪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多年过去了,她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美丽的英语》、《我的德国笔记》,还有翻译作品《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两百万字作品。
     能坐轮椅面对你,就是一个奇迹
    寻找张海迪所有的照片与镜头,她总是坐得很直,面带微笑,让人丝毫看不出她是一个身体高位截瘫的人。而实际上她却是非常痛苦的。她对记者说,“我坐在你面前,是用胳膊支撑自己的,要是不努力支撑,就会倒在一边。我让自己装作没有残疾,保持良好的心态,用坚韧的精神做支撑。只要有不屈的精神,一切困难就会被克服,或是被吓跑,”
    能坐在你身旁,对于她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张海迪回忆,自己少女时代在农村,曾得过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她说,那时候怕父母担心,就在夜晚点着小油灯,自己对着镜子,把身上溃烂的肉剪掉,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活着,张海迪时常感受到了巨大痛苦,但她还是勇敢地生活着。她说,自己不但要活着,还要让生命有意义,也希望让生命有诗意,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她还说,生命只有一次,时间飞走就再也不回来了,即使身体残疾,也要爱生命,因为这一次活着是唯一的一次,每个人都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所以要好好活着。
     一个残疾女性更要活得有尊严。
    张海迪童年时,她的父亲和母亲就给她一份尊严,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从没有因为女儿残疾而刻意回避客人的来访。家里来客人,他们总是热情地先把客人带到张海迪的床边,对客人说,这是我们的女儿。
    “这孩子长得真漂亮!”客人摸着海迪的头说。但张海迪知道,那潜台词其实是在说,这孩子真可怜。可是,这样的鼓励给张海迪的是更要强的性格。决不在别人面前表现软弱,一定要坚强。
张海迪很小就学着料理自己的生活,收拾床铺、叠被子,她总是让自己的环境保持整洁。她还会自己做衣服,补衣服等,并且她从不放松一天的学习。父母给她最好的礼物,就是书。张海迪用坚持的精神,自学完了小学和中学课程,青年时代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她说,“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一些知识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她发奋攻读研究生的课程,1993年4月,张海迪在吉林大学通过考试和论文答辩,终于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她的精神再一次感动了无数人。张海迪说,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探寻的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