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 然 董 卿 姜玉泰 张国栋
从去年全国两会我省代表、委员提交关于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纳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议案和提案开始,黄三角升格“国字号”的呼声渐高。
3月 10日,参加全国两会的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代表告诉记者,今年全国两会之后,国家发改委将组织国家有关部委组成一个规划班子赴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调研,对原有的规划进行完善提升,最后提请国务院批准。“这意味着黄河三角洲将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样,进入国家视野进行扶持和开发。”
当珠三角、长三角开发已趋饱和时,黄三角正以其稀缺的土地资源和日趋完备的基础设施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黄河三角洲和黄海沿岸每年新增盐碱土地资源 10万亩,黄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土地 811 万亩。对于土地资源严重短缺、需要严防死守18 亿亩耕地的我国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资源。”全国人大代表、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华对记者说,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在其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黄三角在参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后,有望成为一新的增长极。“这是一块等待人们掘金的处女地。”
港口是区域发展的长期动力,黄三角开发过程中,海港建设是“重头戏”。张建华介绍说,在建的东营港,预计三年内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两千万吨,2020 年成为亿吨大港。目前,东营港的两个3 万吨通用泊位已经建成。今年东营还将投资9亿元扩建机场,到2020 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 100 万人次,货邮5000 吨,困扰这一地区多年的由资源转化为现实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将得到缓解。
“黄三角地区能源、交通、水利等配套设施工程的实施,不仅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更与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扩内需保增长政策不谋而合。”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正代表说。
在发展的同时还要保护好环境。“没有了好的生态,黄三角的开发建设就没有了意义。有所为有所不为,再大的项目,都要看技术水平、环保水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黄三角发展定位的,坚决禁入。”张建华说。
“大规模的工业园区,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集约效应,还能聚集人口。”山东天元建设集团董事长张桂玉代表说:“黄河三角洲地广人稀,有时不得不到外地招工,而要保障企业用工的稳定性,必须让职工安家。工厂集中,园区就可以配套建设住宅、商贸、餐饮、教育等服务产业,带动三产发展。”
“我们不能再走将未利用土地转化为耕地,再转化为建设用地的老路,要从土地实际出发,适合什么就让它长什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滨州分院院长沈志强代表认为,黄三角土地资源丰富,但要合理规划使用,湿地适合发展旅游,荒碱地适合建工厂,耕地则要发展生态农业,总之要从土地的实际情况设立规划。
由于黄三角区域范围广阔,不仅包括黄河三角洲所在地东营和滨州两市,还有与其相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等6市19个县(市、区),总面积达 2.65万平方公里。如何统筹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对此,省里也是有心理准备的,财政体制决定项目落到哪里就吸收哪里的劳动力,就给哪里交税,谁也不想放弃。”费云良说,鉴于这一情况,黄三角各市,都呼吁成立省一级统筹的协调机构,由省里牵头,统一打黄河三角洲的招牌,联合对外招商。
“黄三角的建设靠各市自下而上推动,力量是有限的,而且黄三角的开发全面见成效是几届政府甚至几代人的事,不能单靠市或省级政府从地区层面推动,应该列入国家发展规划,统筹部署,自上而下的贯彻。”省政协副主席王乃静委员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这已成为共识。
(本报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