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09专题汇总 > 200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最新报道
2009-03-04 02:15:19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右)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江西省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理事长彭中天(右)接受本网记者采访
大众网北京3月3日讯 “过去的文物可以慢慢去追回,现在的文物不能再让他流失了”,连日来,圆明园兽首铜像拍卖事件成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陈清华建议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开正门堵斜门,变文物的“地下”交易为“地上”交易,用市场的手段来防止文物流失。
像“炒股票”一样“炒文物”
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的设想,最早是由江西省政协常委、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理事长彭中天提出来的,他告诉记者,文物当中存在的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但由于我国的文物法规定禁止文物交易,使这一巨大的价值难以开发出来,
陈清华对这一观点颇为认同,他说,实际上现在文物的地下交易大量存在,由于不具有合法性,造成大量文物低价流失到境外,无论是国家和个人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与其这样使国家利益受损,不如变暗为明,建定正规的文物产权交易所。”
彭中天这样描述设想中的文物产权交易所的运作:“这是一个文物交易的合法平台,在保证文物产权属于国家的前提下,给主动献出文物的老百姓一定的奖励,确保文物的来源,再对文物定价后进行产权分割,分成若干份,然后再把这些分割后的产权进行交易。”
陈清华的描述则更为直接,“就像企业发行股票一样,在交易过程中实现在这些分割产权的升值,使国家受益,老百姓也完全可以像炒股票一样的炒文物,从中赚取利润。”
用市场手段让文物回流
“设立文物产权交易所,更为重要的是防止文物的流失”,陈清华告诉记者,圆明园兽首铜像的拍卖,让国人更加认识到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过去的文物可以慢慢去追回,现在的文物不能再让他流失了。”
对于文物产权交易所如何防止文物流失,彭中天分析说,由于现在的地下文物交易见不得阳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低价流失到境外。而通过设立产权交易所,可以使老百姓手中的文物交给国家后获得合法的奖励,还可以通过“炒文物”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样不但可以阻止文物的低价流失,国家也省去了围追堵截流失文物的麻烦,随着交易市场的日趋活跃,还可以使更多的文物回流到中国。
“兽首铜像的拍卖,引起了国人很大的反响,这种爱国情绪可以理解,但我们应当更理性, 毕竟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我们要学会用市场的手段来应对它”, 彭中天说,“中国应该建立我们自己的定价权和主导权,文物产权交易所采取的竞价,比拍卖更理性,这种商业业态发展的结果,很可能是世界上所有的文物都向中国聚拢。”
“炒文物”同样可以拉动内需
彭中天认为,文物不仅是一种精神符号,也是一种高价值的商品,有很高的增值空间和市场价值。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孵化,文物价值已经开始爆发性增长,如何在爆发性的增长过程中使国家受益、老百姓受益,同时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就像国有企业,原来国有企业和老百姓口袋里的货币是没有关系的,没有想到什么时候去买国有企业。当国有企业变成股票上市以后,就是一种新的商品,全国老百姓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就要去投资,就冲进去了。冲进去的结果,股市现在是多少个亿,这个内需是什么产品都不能比,同样的道理,文物如果一旦分割产权交易,也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拉动内需。”
陈清华对此也持同样的观点,“发达国家文化这一块的产值增加值有的达到50%,有的超过了50%,但是我们国家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发展潜力非常大,我们的文物,要使它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和交流,文物产权交易所的建立,完全可以拉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建立文物产权交易所还存在着法律方面的障碍,陈清华希望能通过两会这个平台,便文物产权交易尽快得到实施,拉动文化收藏业的发展,让更多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拍卖这样的事件不再重演。(本网全国两会特派记者 赵永刚 陈宏发摄影报道)
编辑:陈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