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季羡林去世>各方反响

季老精神长存

    7月 14 日的北京,烈日当空,暑气蒸人,但在设有季羡林先生灵堂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一直络绎不绝。其中,即将离任的印度驻华大使拉奥琪女士,上午专程赶到灵堂,在季老的遗像前默哀致敬。随后,拉奥琪女士在留言簿上充满深情地写道:“他为印中两国友谊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他的精神将在天上人间长存。”

    季羡林作为梵文大师,曾将印度的文学巨著《罗摩衍那》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印度政府曾于去年授予季羡林印度最高国家荣誉“莲花奖”。2006年 10 月底,拉奥琪女士出任印度驻华大使之后,曾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一同前往医院看望季老,当时就对季老为中印文化交流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拉奥琪女士说,还在她出任印度驻华大使之前,她就曾与季老见过面,那是在季老访问印度的时候,当时,季老就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来到中国之后,与季老见面的机会更方便也就更多了。但没想到,季老这么快这么突然地走了。7月 15日,她将离职回国,因此特意来吊唁季老,向季老告别。

    据陪同拉奥琪女士一同吊唁的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河介绍,拉奥琪女士在季老遗像面前站了足足有 15分钟,由此可见季老的威望、学术上的成就、人格的魅力,不仅影响中国,还超出了国界。

    杨河说,季老一生平和,刻苦研究,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走,仅留给后人他的学识、品德、精神。季老的去世,不仅是北大的一大损失,也是学术界、 教育界的一大损失。自从季老去世的消息一发布,就不断有人给北大来信来电,以各种方式向季老表示悼念。7月 12 日灵堂开放后,来向季老致敬的人就一直不断,这里面,有季老的学生、同事,有北大的学生,还包括中央各部委的人以及社会上的很多人。季老堪称北大建国后声誉最高的一位学术大师。 同时,季老的人缘还非常好,是非常可敬的一位老人。 这应是这么多人深切怀念季老的两个重要原因。

    杨河说,季老对山东非常有感情。他最后见季老的时候,季老还提到山东,说了很多与山东有关的事情。季老的习惯很多也是家乡的,像喜欢吃花生米,这些年牙都快没了,还每天都要吃花生米,这都是从山东带来的习惯。

赵永刚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