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季羡林去世>生活片断

充满感激和亲情的婚姻

季羡林和夫人彭德华。(资料片)
德国留学期间的季羡林。
    季羡林对自身婚姻的态度是一半批判、一半赞赏的。季羡林最终没有选择离婚,就说明他与彭德华并不是貌合神离,而是真正地相爱了,不然他是不会维持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的,爱情在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的。

    她从没给丈夫写过一封信

    1929年,季羡林18岁了,该成家立室了。

    季羡林是季家的独苗,当初他离开母亲来到叔父家,就是为了给季家光宗耀祖的。所谓光宗耀祖,除了要学有所成之外,还要肩负传宗接代的任务。这时的季羡林学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叔父看来,也是时候结婚成家了。在这方面,季羡林自己一点发言权也没有。父叔之命,媒妁之言,季羡林结婚了。

    季羡林的妻子名叫彭德华,是季羡林叔父家的一个邻居,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贤良淑德,任劳任怨。她只念过小学,大概能认千八百字,一辈子都没有看过小说。后来季羡林离家求学,她也没有给丈夫写过一封信,因为她根本就拿不起笔来。

    一开始,季羡林对彭德华并没有多少感情,虽然婚后他们还生育了一子一女。但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产物有其合理的一面——季羡林一心向学,他的背后实实在在地需要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来支持他。季羡林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他的夫人功不可没。而季羡林夫妇之间与当时别的夫妇相比,确也算得上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要知道后来季羡林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他完全可以和当时的很多文人一样与原配离婚,另娶新欢。

    65年相濡以沫情深如海

    可是,季羡林的内心真的永远都那么平静吗?在他任人摆布进入旧式婚姻时,他难道就那么心甘情愿吗?也许在他的散文《论爱情》中可以找到些许蛛丝马迹:

    “如果一个人不想终生独身的话,他必须谈恋爱以至结婚,这才是“人间正道”。我觉得,两个人必须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这过程不必太长,短则半年,多则一年。余出来的时间应当用在刀刃上,搞点事业,为了个人,为了家庭,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在旧社会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办法,青年男女不必伤任何脑筋,就入了洞房。到了现代,实行自由恋爱了,有的时候竟成了结婚是爱情的结束。西方和当前的中国,离婚率颇为可观,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据说有的天主教国家教会禁止离婚。但是,不离婚并不等于爱情能继续,只不过是外表上合而不离,实际上则各寻所欢而已。”

    可见,季羡林对自身婚姻的态度是一半批判、一半赞赏的。他承认,为了“人间正道”,自己必须结婚 ,但对于自己与妻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形式则大为不满,认为至少应该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季羡林最终没有选择离婚,就说明他与彭德华并不是貌合神离,而是真正地相爱了,不然他是不会维持一段有名无实的婚姻的,爱情在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的。

    彭德华去世后,季羡林在散文《我的妻子》中说:“德华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他们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以季羡林的为人,是绝对说不出这样朴素深情的话的。自1929年两人结婚,到1994年彭德华去世,他们的婚姻走过了65年。65年的风风雨雨,65年的相濡以沫,爱情早已转化成了亲情,两人之间情深似海,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

    异国恋情止于大洋彼岸

    要说季羡林真的从来不曾有过别样的想法,未免言过其实。季羡林留德十年期间,他与同住一条街上的一家姓迈耶的德国人非常友好,时常走动。时值季羡林做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誊清。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恰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会打字,又有自己的打字机,她愿意帮助季羡林把他的稿子打出来。在频繁的接触中,两人日久生情,一对异国青年就这样坠入了爱河。可是他毕竟是有妻子、儿女的人,最后,他终于决定放弃爱情。不过,后来这段苦涩的爱情一直折磨着他。

    1983年,季羡林重返哥廷根,还曾打听过伊姆加德,可是伊人早已杳如黄鹤。季羡林自己也已垂垂老矣,当时他还伤感地想: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了。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

    近年来,有好事者专程到哥廷根寻访伊姆加德小姐的下落,伊姆加德小姐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然而精神矍铄,风韵犹存。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婚,独身至今!她给季羡林寄去了她80岁时的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桌子上摆放的仍是当年她为季羡林打字时用的老式打字机……

    (摘编自郭梅、杨溢《平民泰斗——季羡林传》)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