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婧孜 王光营 常新喜
“全运村就像我们的家。”无论是村里的运动员,还是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即将离别时,别有一种滋味涌上心头。他们说,全运村很温暖,温暖得就像家一样。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搬起一件件行李,收藏起美好的记忆,在济南秋日的阳光中,一批批运动员离开全运村,离开他们居住了多天的“家”。
在“家”生活村民很幸福
10月27日下午2时30分,全运村27号楼902房间,江西田径队领队陈娟英正在收拾自己的行李。王玉娇、陈聪和窦雪三位工作人员敲响了房门,为她最后一次收拾房间。面对这三位落落大方的姑娘,就要踏上归程的陈娟英恋恋不舍,给工作人员送上感谢的拥抱,她和队员们一起离开了全运村。
为了让运动员吃好休息好,工作人员采取了很多措施,正是这些良好的措施,为全运村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翔是本届全运会最受关注的运动员,他走到哪里几乎都有人围在身边,但在全运村,他能和其他运动员一样,自由地到餐厅吃饭、散步和逛街。刘翔说,“全运村的环境非常好,大家住得都非常好。吃的东西品种多,每一样都很好吃。”27日中午,刘翔的师傅孙海平告诉本报记者,全运村的环境好、管理好,刘翔在这里享受到了自由,“这里就像家一样,感谢大家辛苦的付出”。
据了解,前几天,有关部门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是否希望下一届全运会继续设立全运村,大部分运动员都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希望全运村的模式继续下去。全运村副村长舒婕说,运动员的答案,是对济南全运村的认可。
为“家”工作我们很自豪
全运村是本届全运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已收到了1446封感谢信。“为全运村服务必须24小时运转,”全运村住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郭威告诉记者,“大家确实很辛苦,但听到运动员说在全运村里有家的感觉,我们的付出很值。”
全运村看起来很“风光”,但有谁知道,这“风光”的背后,4000多名工作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志愿者付出了多少艰辛。“刚接手全运村时,我们心里真没底。”全运村常务副村长靳磊说。靳磊说的是大实话,在全运会历史上,济南是第一次设立全运村,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如果服务不好,将会大大影响济南乃至山东的形象。
9月初,全运村工作人员全部驻村,服务团队、志愿团队、管理团队、餐饮保障等都没入驻,全运村村长、济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先运带领大家,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边摸索边完善,一天24小时高速运转,终于建起了这个“温馨全运村,和谐大家庭”。
“中秋节我们都是在全运村过的。”全运村住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郭威清楚地记得,10月3日中秋节那天,接待服务已进入最关键阶段,自己在全运村忙着加班,孩子想妈妈了,丈夫只好带着他来到全运村大门外,丈夫和孩子没证件,一家人只能在大门外说上一会儿话,一起吃团圆月饼。
为“家”服务我们尽全力
看着运动员一个个离开,27号楼的楼长牛卫华有感慨,更有不舍。每走到27号楼2单元的门口,她总会习惯性地望向墙壁上硕大的展板,上面签满了曾经在这里住宿过的运动员的名字。她告诉记者,村里纪律严格,服务人员不能索要签名,但不少运动员在离开时主动要求签名留作纪念,这让他们感觉到“人情味”。
志愿者和服务人员都牢记三个要求:不能签名合影、不能说“不”、时刻保持微笑。王青海是为乒乓球运动员郭跃服务的工作人员。郭跃在全运村时,他一直与索要签名的念头“做斗争”,每次心痒痒地想要开口,就咬住舌头,把话憋在肚里。“我们的‘家规’很严呀,我们有自己的岗位,不能违反‘家规’。”同为志愿者的陈原很懂事地告诉记者。
“短短的9天让我们感受颇深。”天津田径队教练李建国在表扬信中这样写道:“村内各处温馨舒畅,笑脸随处可见,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我们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全运村专职副村长舒婕掩饰不住对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的赞赏。“他们很多还是‘90后’的孩子。”舒婕告诉记者,这群孩子不容易,娇生惯养长大,可是在这里“伺候”人,不仅很投入,而且任劳任怨,没有一人中途退出工作岗位。
“祝您一路顺风。”秦谦谦微笑着,向即将离开的运动员告别,双手却因为衣着有些单薄而微微颤抖。对于一个23岁的姑娘来说,仅仅为了一个服务全运的想法,就放弃在迪拜七星级酒店的高薪工作,着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秦谦谦做出了一个让她自己都捏了一把汗的决定。已经习惯迪拜一年到头没有冬天的她,在已经渐凉的济南冻得直哆嗦,却依然把微笑挂在脸上。虽然回国就业让她很头疼,虽然至今还瞒着妈妈在全运村服务的事情,但是谦谦很满足,每当她对运动员点头问好,得到运动员积极响应的时候,她是快乐和欣慰的。
再过几天,全运村就要闭村了,4000余名工作人员将全部解散,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去,开始新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