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图 本报记者 王佳声
关注度说明影响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吸引了国内外近3000名记者的目光。
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曾经说过,媒体是一届运动会最终的裁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媒体这个客户群的接待好坏,成为了衡量大型赛事整体运行是否顺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和尺度。
山东创造性地建造了全运史上首座媒体村,供记者集体入住。如今,开村已经十多天了,省外同行们在他乡过得还好吗?本报记者探营媒体村,寻求“最终裁判”的评判。
建媒体村,山东人胆大心细
三个月之前,当听说十一运要建媒体村,所有记者都集中入住距离奥体中心不远的大本营,这让十一运天津媒体团的新闻联络员孟宪东感到很新鲜,专门跑到济南来实地考察,但在看到“媒体村”还是一片工地、楼房才刚刚装修后,他心里就犯起了嘀咕:“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感觉不会有太好的结果,毕竟媒体村是个新兴事物,真替山东捏一把汗。”
“但在短短三个月后,山东人让我见证了一次奇迹。住在媒体村,感觉确实不错!”已在媒体村生活了十余天的孟宪东伸出了大拇指,由衷地赞叹,“媒体村完全可以给山东赢得一枚‘大金牌’!”
“媒体村折射出了山东人的胆大与心细。”孟宪东分析说,“按照一般惯例,活动主办方总是想把记者们分散开,因为都知道记者是最能挑毛病的,如果发现有一点不好,就能一传十、十传百,信息散布速度极快,而且还会不断将信息放大渲染。山东第一次举办全运会就敢搞全运史上首个媒体村,让几千名记者扎堆儿居住,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对山东评头论足的界面,胆子可真够大的!”
在孟宪东看来,办事要靠胆大,但要想把事办好,还必须心细如发。他认为,“温馨大家庭” ,媒体村是这么提的,也是按这个目标努力去营造的。“媒体村到现在都还没让走南闯北的四海老记们挑出大毛病,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成绩!”孟宪东说。
生活在集体中,不会孤单
“山东搞全运会,是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确实比我们那届强。” 由于是来自上届全运会的东道主,十一运江苏媒体团的新闻联络员吕卫东“三高一强”的评价虽然有些谦虚的意味,但对十一运的肯定无疑分量更重,更让人信服。
“尤其是媒体村,借鉴奥运经验,是全运会的创举,值得称道。”吕卫东说,由于赛场是分散的,过去来自同一省市的媒体也会因采访不同赛事而散落在城市的不同宾馆,相互之间沟通不畅,容易行成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采访像全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往往在外乡一待就是半个多月,很容易想家,造成“战斗力”严重下降。
“十一运不同了,虽然赛场还是分散的,但媒体作为团队集中了。”吕卫东介绍说,“我们江苏媒体团这次一共来了76名记者,现在都集中居住在媒体村,五六个人住一套三居室或四居室,这样一来,记者之间通气就比较方便,大家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其乐融融,不会感到孤单,采访写稿的劲头更足了。”
热情周到,温暖如家
《工人日报》的一位记者,用“非常完美”来形容对媒体村的第一印象。她回忆说,一进村看到的就都是微笑,志愿者忙前忙后,全程陪同办理各种入住手续,甚至是进门开灯这样的“简单劳动”,自己在热情的志愿者面前都插不上手。不断道谢,成了初到媒体村的记者唯一能做的“工作”。
由于赛场散落在全省各市,能否让成百上千的记者顺利地往返于各场馆之间,接待方的交通服务保障能力受到了考验。白金贵是天津媒体的一位老记者,拥有八届全运会的采访经历,10月21日,他临时决定第二天去青岛采访女足比赛。当晚才在村里的票务中心订的火车票,次日清晨票就送上门了,手里拿着票,白金贵连称“没想到”。
村内电瓶车招手即停,村外大巴班车直达济南赛区各个场馆,还有公路、铁路、航空在票务中心提供订票绿色通道,全程全方位的交通服务保障,让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段东勋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的服务绝对到家,就像给我腿上安上了两个轮子,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通常来说,一届运动盛会,新闻中心是最热闹的地方,往往会聚集大量记者。但本届全运会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时偌大的新闻中心里只有三三两两的人。比赛结束后,大量记者也并不是急着往新闻中心跑,而是纷纷赶回到媒体村住地。
“不是说新闻中心的条件不好,而是媒体村的条件太好!”来自《黑龙江日报》的记者梁学增解开了疑团,“媒体村是现代化的,拥有一流的住宿和办公条件。我看完比赛就想回‘家’写稿子,网速也非常快,传大像素的照片不成问题。”
对记者而言,东奔西跑顾不上吃饭已经习以为常,能够在采写结束后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热乎饭,就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在本届全运会不再是奢望。“八套菜谱,轮番搭配,夜宵提供到凌晨一两点,这次总算是没亏待我这老胃。”有25 年体育报道经历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曲北林对媒体村的餐饮服务大加赞赏。
《天津日报》的张伟告诉记者:“据我所知,为了保证早上六点半开餐,餐厅的工作人员夜里两点就要忙活起来,非常辛苦。所以每次去吃早饭,我都会被感动。”
“热情周到,温暖如家。”10月22日,十一运开幕后赛程刚过半,甘肃省代表团副团长石生泰就迫不及待地将锦旗送到了媒体村,他拉着副村长张立中的手说,“ 住进媒体村,大家感觉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你们为我们甘肃的媒体记者提供了吃住行的方便,让他们能全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怎么答谢呢?思来想去,还是送锦旗最能直接表达我们的谢意。”(如图)
自开村以来,全运媒体村受到好评如潮,截至目前,已收到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全国各地媒体记者的表扬信2000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