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百名记者报全运>齐鲁晚报_杨 凡

《沂蒙山小调》华丽变身

现代曲风融汇民族文化符号       

       《沂蒙山小调》华丽变身背后  

    十一运会刊记者  杨凡  王红军 
    沂蒙深山中,它曾是欢快的劳动号子;战火硝烟里,它化身文艺宣传武器;十一运赛场上,它是对全民全运的淳朴召唤……一首传唱祖国大江南北六十多年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在十一运开幕式上一会儿是山东快板伴奏下的电子乐曲,一会儿是清亮童音的隐隐哼唱,忽又化作气势恢弘的齐鸣交响……不变的旋律,多样的形态,展示了多样的山东文化和全民全运的主题。 
    运动员踏着“当里个当”入场 
    敏锐的观众不难察觉,十一运开幕式的山东运动员入场仪式格外欢快、活跃。身着玫红色服装的“篮球宝贝”们随着动感十足的舞曲起舞,运动员们步履轻盈踏上赛场。“山东运动员入场仪式的背景音乐不再是传统的《运动员进行曲》,而是一段以沂蒙山小调为基调全新创作改编的舞曲。”十一运会开幕式音乐制作人、太合麦田旗下著名音乐制作人讴歌告诉记者,这段由他创作的舞曲,选用了始自牙买加的雷鬼音乐风格,呈现一种“全民欢动,万众参与”的欢快气氛,他自豪地表示“这也是本次开幕式的一大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伴着熟悉的沂蒙山小调主旋律响起的还有“当里个当”的山东快板,以及雄浑的鼓声,烘托出运动员们的矫健步伐。“仔细听你会发现,后半部分小调的旋律是似有似无的,这里也是我们改动最多之处。”作为一个善于在现代曲风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音乐制作人,讴歌力图克服在改编中沂蒙山小调和声与黑人音乐风格不贴合的矛盾,用快板和鼓点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基调不曾变  风格屡“变脸”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诞生于抗日战争艰苦时期1940年。在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上海歌剧院顾问)和阮若珊(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两位同志创作。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特别难!”回想起从四月份开始的音乐创作,讴歌至今难忘“踏破铁鞋”的艰难和灵感突现的轻松:音乐创作团队一直力图寻找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山东符号的音乐曲目作为贯穿整个开幕式的基调。《好汉歌》等一系列曲目一一被否决后,正在众人愁眉不展之际,执行总导演赵刚在一次会上提到了沂蒙山小调,被讴歌称为“完全产自山东,味道也很山东”的最佳选择。
  讴歌总结说,整个开幕式的背景音乐,由沂蒙山小调贯穿,前后在八个段落里出现,呈现多样主题。在运动员入场式部分,用现代和传统元素的融合展现“跳起来”的全民参与和欢快;在文艺演出序的部分,童声哼唱小调形式呈现最干净、最透亮的声音,展现一种清澈感和山东人民简单淳朴的感觉,营造梦幻意境;在全运会徽、吉祥物、火炬等主要标志出场时,用交响乐形式演绎恢宏气势。
  寻找最佳音质垃圾桶也成乐器
  担当过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等大型演出音乐总监、很有掌控大型演出实力的讴歌告诉记者,在此次全运会背景音乐编排制作上,制作团队也是精益求精。
  确定快板加到运动员入场舞曲中后,讴歌在北京把快板声采样加到沂蒙山小调中,被“挑剔”的赵刚认为不真实。“后来专门找了山东艺人提意见,才知道快板铜片大小也会影响快板声音厚度,铜片太小快板的声音被背景音乐所掩盖,出不来。”开幕式上观众们听到的“当里个当”最终由讴歌将音乐分轨文件带到山东,艺人按照恰当速度用中大号的板打出来录完后带回北京制成。
  而除了快板,在整个沂蒙山小调的变奏中,涉及和声器、笛子、小提琴、排鼓等多种乐器,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大、中、小号不同高矮三个塑料垃圾桶。“你大概没听出来,运动员入场式中的鼓声有一半是敲垃圾桶出来的。”讴歌调皮地说,传统中国打击乐的排鼓声音单一不够立体,他偶然想到了垃圾桶,一试果然不错。“这样制作出的开幕式背景音乐,我老板宋柯都直说不相信,说一定不能错过。”

刘国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