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运开幕式总导演张晓海,1960年7月出生,北京市人,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高级编辑。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他多次执导国家级大型文艺晚会,曾4次(1989年、1996年、2000年、2008年)参与执导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出任总导演。
全运会开幕式结束后,一直在紧张忙碌的总导演张晓海以及执行导演赵刚和刘冠麟都松了一口气,很多人都向他们伸出了大拇指来表达赞意。张晓海表示,这是一届专属山东的全运会开幕式,在整个创意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展现齐鲁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最让导演组费心血的。
元素
三大特点秀出山东
“山东的历史文化积淀太深厚了。 ” 张晓海坦言,齐鲁大地坐拥黄河泰山,生出孔孟思想,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开幕式的创作中,最难的就是怎么样把山东的元素融入进去,耗费了导演组大量的心血。
开幕式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专属性,如何能让辽远深邃的齐鲁大地,在一个夜晚灿然绽放?究竟什么样的开幕式是专属于山东的?究竟如何能让十一运开幕式成为全运会五十年历程中最难忘的盛典?这些都是张晓海在脑海中经常思考的问题,“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最大的特色,最终导演组从山东民俗、齐鲁经典、 济南特色入手,着重笔墨呈现“黄河从这里入海,泰山在这里崛起,孔子在这里诞生”的地域特性。
张晓海说,全运会开幕式以“时代特征”、“山东特色”、“体育特点”这“三特”总指导思想,分三个篇章进行艺术表现,第一篇章就是齐鲁魂,齐鲁魂又包括雄峙天地、圣贤之光、长河入海、拥抱蔚蓝、荷红柳翠、漱玉古韵这些内容。这些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也是有内在联系的,黄河入海、泰山崛起、孔子诞生是一种从非常刚的感觉向柔的过渡,在节奏的处理上,是从奔腾汹涌到细致婉约。
从现场观众的反应来看,全运会开幕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很多节点上,观众都是自发地鼓掌欢呼。对此张晓海也比较欣慰,他微笑着再次强调,“这的确是一届专属山东的开幕式”。
亮 点
“空中巨碗”抢尽风头
在16日晚上的全运会开幕式上,空中飞翔的“鸽子”,飘起的“荷花”,都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欢呼,尤其是半空中“巨碗幕”的精彩展示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开幕式的声、光、乐等都是很成功的,空中给人的立体感觉,让观众觉得最享受。
“开幕式最大的亮点在空中,”张晓海告诉记者,北京奥运会已经把地面演出发挥到了极致,主创人员只能用智慧寻找新的亮点。最后决定向空中要亮点,给观众提供立体的享受。这个大方向确定后,创意人员无论是从创作上还是在费用分配上,都向空中表演倾斜。特别是使用了难度非常大的高空“威亚”技术。
“现在很多导演都想用威亚技术,” 张晓海说,“威亚”技术难度很大,俗话说“离地三分险”,这次不仅用了98条“威亚” ,道具还能发光,“这就等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从7月1日进场排练以来,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威亚”与音乐以及演员配合的零误差。保证了“鸽子”和“荷花”以及演员在空中的正常表演。开幕式“威亚”还打破了传统用人的模式,全部改为电脑控制,体育场底下有一个非常大的机房,专门是为“威亚”服务的。
除了数量众多的“威亚”外,本次开幕式上还使用了近3000台特效灯,PG灯的投射面积也超过了2万平方米,这些灯光在舞台底层投射出“或是波光粼粼,或是花团锦簇”,这些都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回归
众人点火体现全民
5000人共同点燃主火炬,独特的创意引来好评。体育场内400米的传递中,第一棒是一个人,第二棒是两个人,第三棒是三个人,第四棒是五个人……红色烟花如多米诺骨牌渐次亮起,一直蔓延到火炬塔上。
"5000人共同点燃火炬是一个创举。"张晓海表示,主火炬用手点燃是回归传统的体现,而当大家都在盲目追寻我们可能会有什么高科技、什么神秘的技术之后,主创人员回归人、回归最本真的人,用人点火这样最淳朴的方式会有更圣洁的感觉和感动在里面。
这么多人点燃主火炬,也是一次"重在参与"体育精神的行为艺术,也正好符合山东提出的"和谐中国 全民全运"口号,是对全运会核心理念的体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所有的体育盛会,火炬点燃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参与过。
心愿
多年以后希望被记起
据了解,从今年5月20日起,工作人员开始入驻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始开幕式的排练。开幕式结束后,所有的主创人员、工作人员、演员等都松了一口气。
张晓海告诉记者,山东省对开幕式演出非常重视,省领导多次慰问工作人员;山东本地的编导以及工作人员也很优秀,这也保证了开幕式排练以及正式演出的顺利进行。
张晓海说,最初在创意时,全运会的焰火燃放比较多。一般说来在大型演出中,焰火能营造一种热烈、欢乐、喜庆的气氛,在原来的设计中,全运会开幕式的焰火比现在要多得多,不过受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焰火燃放缩减了一些,但丝毫不影响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相信这个开幕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会被人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