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72岁老太养母>媒体报道

济南时报:在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安放对父母的爱

    □豆 豆
    72岁孝女捡拾垃圾养活95岁慈母的故事,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无数人为之感动落泪,为之欷歔。
    是什么触到了我们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
    为了生存、为了饥饱,而凸显出来的母女情深,那样鲜明、具体、无可言喻地击中了我们。
    张开内心最为柔软的地方,我们感到了,反哺,不是只扔给父母一沓钱,不是只给他们一间屋子,也不是只在过年时回一次老家……不是的,这里面有这样的深情——— 清晨,为给娘捂住一床的热气而不敢起身;有这样的细心——— 夜晚,装一塑料瓶热水为娘暖脚;有这样近乎迷信的执着——— 一直相信“不养老人是要遭天谴的”;有这样的温情——— 和娘相对而坐,娘俩儿一口气吃上8个大包子……
    没有生存之虞的你我,能做到吗?
    在你每天十几通电话里,有几个是给母亲的;几十条的短信里,有几条是发给父亲的;一年到头,你来我往的饭局里,有几次是跟父母一起吃的。是的,我们很多“不得不”的应酬,“不得不”的联系,“不得不”的笑脸或作陪……在这许多的“不得不”之后,我们才想起要打给母亲一个电话,才想起该回家一次了,才想起母亲无数次做好饭后的空等待……为什么我们常常把最重要的,放在这许多“不得不”之后呢?
    别人都关心你飞得高不高,娘是那个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的人啊;你爱吃鱼肉,娘就是那个一辈子只爱吃鱼头的人啊;危险中,娘是凭着直觉就能在众人之中抓起你的那个人啊……娘给我们的爱是这样“精细”,而我们给娘的却是那样“粗糙”。
    我们常这样想,明天再给娘打电话吧;周末如果没事一定回家看看;明年真的要带他们出去旅游。明天、周末、明年……我们常常以为,以后,“有的是时间”。
    ——— 不是啊,时间就是“当下”,就是“此时”,每个“此时”都稍纵即逝。稍纵,即逝。
    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每年都会在母亲祭日这天,拨通家里永远无人接听的电话,对着话筒叫一声娘。以这样的方式安放无法解脱的思念,叫了娘,哭过了,然后心才可平静。
    在我们的人生之中,这最私密的、最不能言喻的爱与亲情,不正是最刻骨铭心的吗?
    是啊,该给娘打个电话了。
    我拿着听筒走到阳台。冬天的树木,枝丫分明,仿佛素描画里的灰色的线条,太阳正在一点点下沉,金色的光打在树的枝条上,有一种深深的暖意。天地之间,毫无障碍,此刻直直看出去,越过城市绵延的群山,越过云层,重重飞越,我确认在天堂的母亲一定能听到我的声音,于是,对着金色的渺茫,对着一直空响着的话筒说:娘,是我啊。
    ……
    亲爱的你们,母亲正在炉火旁煮饭,是你爱喝的小粥;母亲正瞪大昏花的眼,看电视上你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记录着你的冷暖;母亲坐在沙发上,屋子里暗暗的,她正自言自语地念叨你的小名儿……拿起电话来吧,对母亲说几句家常的话,甚至开个玩笑。你没有觉得吗?就连那年轻时不苟言笑的父亲,现在也常凑到电话旁,没话找话地想跟你玩两句幽默了。他们都老了。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