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65岁的李仕建老人正和老伴张罗着晚饭。住在同城的一双儿女晚上要来和二老团聚,一起过中秋。老人们专门准备了几盒麦粑和两只酱鸭,客厅里的储柜里摆放着两大盒包装精美的月饼。
老伴刘莲凤说:“平时孩子们都很忙,我们老两口都盼着逢年过节的,一家人能热闹热闹。现在比过去的生活条件的确是好多了,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老伴的一席话,让李仕建的思绪仿佛和回到了40年前。李仕健说:“那时物资供应还比较紧张,逢年过节也不像现在这样吃的、玩的什么都有,但中秋节还是要过的。”
李仕健说,当时国营厂是按量每人分配定额的猪肉、大米还有月饼供大家过节。月饼拿回家后也不怎么舍得吃,一定要留给父母和娃儿们。中秋节的晚上也不像现在一家人坐着赏月,有的单位晚饭过后还要放一场露天电影,老人、小孩都跑去看电影了。
谈起儿时经历的中秋节时,李仕健的儿子李宏兵印象似乎有些模糊了。“那时年纪还小,对过中秋节还没有什么概念。只晓得那会儿过个什么节,父母所在工厂职工楼里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过,像集体生活一样。另外还记得那时的月饼太好吃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嘴馋。”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一名普通的机关职员,李宏兵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成了一个孩子的父亲。“当时单位还没有分房子,三口人和父母住在一起,大家聚在一起过中秋,热闹又高兴。那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中秋节的意义,家人团聚、分享亲情。”李宏兵说。
“80年代后期正值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刚刚兴起,物资丰富起来了,想要什么东西可以掏钱买了。”李宏兵说,“中秋节当然少不了要吃月饼了,你就可以看到国营商场门口排起队来买月饼的人群,有些家里还要打糍粑、烫火锅,也开始兴起中秋赏月了,每年这个时候老老少少一家人总能聚齐。”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仕建一家人关于中秋节的记忆越来越丰富多彩了。“生活条件改善多了,过中秋的方式也越来越新颖了。前年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在南山看夜景;去年中秋,儿子带着我们老两口到朝天门坐船游两江;今年是女儿一家子也要来了,所以就约在家里打糍粑、吃月饼,好好过个团圆节。”
让李仕建老两口略感遗憾的是,这些年儿女们都在为生活打拼,和老人们相聚的时间没有以前多了。
正说话间,客厅的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老人在上海上大学的孙子打来的。李仕建急忙接过话筒和孙子说上了。李宏兵笑呵呵地说:“他们这样的年轻娃儿过中秋节更现代了,发个短信、邮件、打个电话就算问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