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孙守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徐延春 摄 |
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守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改进政风和行风,在省两会前,济宁市进行的“十佳十差”干部评选在全国引起了高度关注。为什么要评“十差干部”,这是不是在打“死老虎”,用不用害怕“狼来了”,又会给济宁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15日上午,记者在珍珠泉宾馆专访了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
“十差”评选不是打“死老虎”
齐鲁晚报:2月8日,济宁市在转变干部作风大会上,公开点名通报“十差干部”,一下子成了全国的热点,公开“十差”是出于什么考虑?
孙守刚:干部是一个地方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干部作风是一个地方最重要的环境。公开评选“十差干部”并不是一次心血来潮,这是济宁市作风建设的一个具体举措,实际上我们每年都有几批干部被通报,去年我们至少通报了三批不作为、乱作为、影响济宁发展环境的反面典型事件,也都对外公开。前几次大家关注不多,这次评选可能是因为提出了一个“十差干部”,才一下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
齐鲁晚报:“十佳十差”的评选如何保证公平公正,让评上和没评上的都服气?公开“十差”,不怕得罪人吗?
孙守刚: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这项工作,我们已连续抓了四个年头,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大会都是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大会。一年一个主题,措施不断深化。我们建立了一套机制,专门成立了优化发展环境办公室,24小时接受企业、群众举报,有奖举报,报则必查,查实必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查实的案件进行通报。既处理事,也处理人。除此之外,我们的执法执纪人员还通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确凿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也在当天的大会上播放了明察暗访的实况录像,让大家心服口服。
齐鲁晚报:也有人评论说,“十差干部”评选是在打“死老虎”,有作秀的成分,因为这些人都已经离职或者进入司法程序,你怎么看?
孙守刚:我也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和评论。我们通报评选“十差干部”不是为评而评,而是把它作为推动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措施,这些干部都是因为工作作风有问题被举报后,经过查实,受到了相应法纪的处理,并不是我们从受处分的干部中找一些人来评选。
去年评选“十差干部”,是在年初就确定的。有些干部因为作风有问题被举报了,市优化办和作风办发现后马上就去查处。可能是上半年发现一些干部有问题,到了下半年,这些干部就已经受到查处或进入司法程序了。
好干部不用害怕“狼来了”
齐鲁晚报:今年还评不评“十差干部”?
孙守刚:不仅今年要评,以后我们还要坚持下去,而且要加大社会公开度、参与度、透明度。治理干部作风问题,就需要群众和服务对象来监督,把干部作风优劣的评判尺度交给群众,这几年的实践也证明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今年我们将组织由群众、服务对象组成的群众监督评议团,请群众代表定期不定期监督政府机关、监督干部,同时开展开门抓作风,机关大门向市民开放。请市民代表、企业代表、服务对象代表定期不定期到机关去看一看,看看这些机关在干什么,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服务态度是什么样,请群众来打分。
今年还将开展定向评议。通过投诉中心、举报中心等,每隔一段时间筛选一些投诉比较多、意见比较集中的部门,拿出来在全市上下集中评议,把工作情况、作风优劣都摆出来给大家看看,过过社会这一关,过过群众这一关。
齐鲁晚报:“十差”评选力度这么大,出乎很多人意料,也有人喊“狼来了”,这会不会给大家带来压力?
孙守刚:好干部不用担心。我们查处的是不良行为,只要你恪尽职守、认真履行职责,怎么会有恐慌心理呢?有这种心理的只能是那些有不良作风的。查处不是目的,过去没有做好,现在改正了,兢兢业业地工作,就是好干部。我们同时公开表彰一批优秀干部,就是希望优秀干部越来越多,越做越好,惩戒的只是一小部分干部。
另外市委已经出台正式文件,推动中层干部轮岗,在一个岗位满5年就要轮岗,特别是管人管事、拥有执法权、审批权的岗位。济宁有一支非常好的干部队伍,加上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好,只要大家解放思想、打开视野,真抓实干,济宁的跨越发展就指日可待,我对济宁的发展充满信心。
济宁处在文化建设的前沿地带
齐鲁晚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济宁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市,如何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孙守刚:济宁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客观上把济宁推到前沿地带,我们感觉使命很重。我们认为文化建设发展首先要有科学规划做引领,既急不得,又等不得。另外文化建设还需要大项目带动,需要大力度整合资源,需要开放市场。
我们也正在策划一些大遗址保护项目等。去年我们建成了曲阜会展中心等一批项目,还申请了一个曲阜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今年将启动明故城核心区修复改造等一批项目。
齐鲁晚报: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孙守刚: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创意征集,我们正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精神,认真组织规划创意征集和下一步的论证工作。我认为中华标志城建设项目不应该动摇,但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需要更加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集大家的智慧,研究怎么做好的问题,而不是研究做与不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