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桂艳
何思源(字仙槎)先生是一位诚实爱国的山东学者。他于 1896 年出生于山东菏泽,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1914 年中学毕业, 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校期间,在校长蔡元培、文学院长陈独秀、 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的指导下,先后在《新青年》、《新文学》、《新潮》上发表三篇文章,积极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919年,他留学美国,1922年转赴欧洲,先在德国学德语,后于1924年到法国巴黎大学学经济,1926年学成回国,就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 经济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28年,受蒋介石任命,就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组织鲁北人民武装,展开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1944年,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省党部主委。1946年任北平市长,在处理学潮问题上,因采取同情和保护学生的立场,反对逮捕进步人士,与蒋介石集团处于对立位置,1948 年被免职。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他被华北七省、市参议会推选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曾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但他不畏强暴,忍痛带伤,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同到前线与解放军洽谈,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他翻译了大量作品,在学术方面取得很大成绩,1982年4月病逝于北京,终年87岁。
何思源先生毕生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大期间,他就经常到图书馆去,与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李大钊交往密切。他在《回忆我的一生》一文中说:“我是学生班班长,与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等人接触较多。我既听过李大钊、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1928年调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苦心经营山东省立图书馆整整十年。
所谓“十年”,是指他就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十年时间。王献唐在其《奎虚书藏营建始末记》中记载:“新藏书楼之建设,由教育厅何厅长仙槎,邀请财政厅王厅长筱航,建设厅张厅长幼山共同主持。”从民国二十三年底,从领款到设计,从招标到开标,从监修发款到订立合同,一切事宜,皆由何思源牵头,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于 11 月组织成立山东省图书馆藏书楼建筑委员会,函聘委员五人(包括王献唐馆长),具体承办此事。这样,在他的指导与监督下,新馆舍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开工,是年冬落成。全楼作山字形,共占地二亩六分四厘。“定名曰奎虚书藏。”
奎虚书藏的建成,标志着山东省立图书馆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直到1984年新的馆舍建成,50年间,这幢楼始终是山东省立图书馆的重要财产,它集采编、藏、借于“一身”,担当着全馆业务工作的“重任”。
何思源不仅是山东省立图书馆的建设者,而且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当时的教育厅在贡院墙根,北面是省立剧院,再往北是民众教育馆,最北即是濒临大明湖的省立图书馆。何先生常常光临图书馆,看他喜欢的书,做他的学问。王献唐馆长在《 一年来本馆工作之回顾》一文中说,当时阅读西文原书者,很少见,像《 大英百科全书》,“从开馆至今,仅有阅者二人,一为本市社会局之职员,一则教育厅长何仙槎先生也。”看来,何思源不仅是一位掌握着山东教育大权的国民党行政长官,更是一位精于研究的学者。唯其是一位学者,他才能如此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唯其是一位官员,他才如此有能力发展省立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