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天路情 西藏颂>最新报道

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的雪域情

  50位齐鲁儿女用难以想象的毅力挑战着生命的极限,用满腔热血为西藏的稳定发展默默奉献。两年多来,雪域高原作证,他们脚步所到之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编者按:医学界把高海拔、低气压的西藏界定为“生命禁区”。山东省对口支援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五个县市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夏天不足60% ,冬季只有40% ,是不折不扣的“生命禁区”。 然而就在这个“禁区内”,却活跃着50位齐鲁儿女,他们用难以想象的毅力挑战着生命的极限,用满腔热血为西藏的稳定发展默默奉献。两年多来,雪域高原作证,他们脚步所到之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日,本报记者亲赴西藏日喀则,走近山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体验到了一条神奇的“天路”,这条路上既充满艰险困苦,也载满了9400万齐鲁儿女的深情。

 

    “情满雪域高原” 山东援藏干部系列报道之一

    “我们不是援藏干部,而是在藏工作干部”
  山东第五批援藏干部的雪域情

  本报记者 郭静

  “我们不是援藏干部,而是在藏工作干部。”时至如今,山东省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区发改委副主任刘勇还清晰地记着这句话。这是两年前6月8日飞机落到拉萨机场时,山东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窦玉明说的第一句话。
  当初提出“科学援藏、务实援藏”的工作理念,绝不是口号。至今两年有余,50名齐鲁儿女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以至于一路很多藏族同胞提起山东人,都竖起大拇指,称他们为“山东的康巴汉子”。

  “援藏不是一锤子买卖”

  “慢走,别急。”8月30日,记者刚走出机场,前来迎接的援藏干部就不住提醒,“走快了,心情激动了,甚至大笑,都会导致高原反应。即便我们待了两年多,动作一快还会心慌。”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种“慢动作”,然而两年前初到的援藏干部们却制造了高效的奇迹。
  2007年6月8日到日喀则,12日五个县市的援藏干部已迅速到岗。随后他们各就各位,马上进入工作状态,展开调研,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各县的现实状况。
  由于日喀则的道路险阻,脚踏实地的调研简直成了生与死的考验。山上积水下泄,山路时常会有巨石滚落,个别乡镇根本无路可走。
  昂仁县平均海拔4513米,淄博援藏干部、昂仁县常务副县长张亮回忆,最远的乡镇离现场380公里,还无路可走,有时是沙滩、河道穿过去,“30公里能走两个多小时,遇到大坑,就得下来推车,就为这买了防水鞋。”
  即便如此,两个月余,他们深入200多个县市、单位和乡镇,形成了30多份调研报告,确定了170个建设项目,目前已落实150多个。
  “科学援藏,就是遵循当地客观情况,在每个援藏项目进行中,增强前瞻性,多考虑可持续性发展,可造血性强,尽管在这只工作3年,但不能做一锤子买卖。”窦玉明说。
  高效的工作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衡,艰辛可想而知,但很少有人谈及那时的困境,“身体难受,心理寂寞,谁都会有,没什么好谈的。三年的时间一晃而过,我们要留下点什么。动作可以慢,但效率要高,”潍坊市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常务副县长刘作勋感慨。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