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午,“阔别”十天后,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机场,心中一阵酸楚:终于回来了,我的城市!然而我的心依旧留在烟尘滚滚的四川地震灾区,留在汶川县城那些可敬的百姓、那些仍在奋力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勇士、还有我那些依然坚持在前线采访的同事的身边。他们此时依旧在和余震、塌方、死神搏斗,而我已经回家了。
5月13日至22日,我作为齐鲁晚报一名救援报道特派记者,亲身体验了大地震的残酷和危险,目睹了它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以及面临灾难人们所表现出的坚韧、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灿烂的人性光辉将使我受益终生。
编者按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的地动山摇牵动着齐鲁人民的心。灾情就是命令,1个多小时后,带着我们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带着媒体人的责任和关注,本报四位记者奔赴灾区。此后,本报先后共派出14名记者前往震区采访。在灾区,他们是记录者,是志愿者,更是战斗者。他们记录着一个个悲情片断和感人瞬间,见证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救援时刻。汶川大地震,注定将是每个中国人难以释怀的悲歌;此时此刻,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豪情,也在悄悄改变着全中国。我们的记者,用他们手中的笔和相机将这一切定格。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记者讲述——我所经历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14位前线记者,将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见证与感动。
5月12日16时,就在汶川地震发生的一个多小时后,我接到领导来电,报社决定先期派我和另两名记者赴川,立刻准备出发。我火速赶回报社,快速完成当天的报道工作,同时通知妻子准备行李和电脑。同事张贵君则第一时间订好当天19时30分赴成都的机票。
17时30分左右,我们开始向机场进发。取票,安检,焦急候机。但机场方面一直无法和成都取得联系。19时30分,飞成都的航班宣布取消,飞西安和重庆的航班也被取消。
13日清晨6点,我们一行再赴机场。成都依旧禁降,但重庆可飞。8点多,我们乘第一班飞机飞赴重庆,齐鲁晚报救援报道特派记者已增加到四人:张贵君、高红日、黄鸣和我,三个文字记者加一个摄影记者。
一出重庆江北机场,我们立刻打出租车直奔成都。一路上大家忙着跟各自的四川朋友联系了解灾情:成都灾情不重,都江堰灾情严重,汶川情况不明……我在都江堰和卧龙的朋友始终联系不上。直到今天,我也没有跟四川卧龙熊猫中心的朋友取得联系,心中惴惴不安,担忧他们的安危。
13日14时许,记者一行到达成都。为了确保当天能够发稿,我们四人分工:高红日和黄鸣等候与山东救援队会合,报道山东救援队的动态;我和张贵君立刻启程奔赴灾区第一线。
震撼那些眼神终生难忘
当时,离我们最近、损失最为惨重的地震现场是都江堰聚源中学,一栋教学楼彻底倒塌,几百名孩子还埋在废墟中。我们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抵达该校,沿倒塌的围墙进入操场,眼前的悲壮景象令人终生难忘:三十多名刚刚挖出来的遇难学生遗体被临时安置在这里,他们的父母和亲人悲痛欲绝,一位母亲扑倒在泥水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位家长在过于悲痛之下显得有些麻木,只是机械地替遇难的孩子擦拭身体、换新衣服,口中喃喃地说着什么,仿佛在叮咛一个即将离家上学的孩子不要贪玩、不要迟到、上课好好听讲。刺耳的鞭炮声不时响起,每一次鞭炮响起,意味着又一个幼小的灵魂升入天堂。
大片教学楼的废墟前,警察禁止任何人进入危险地带,包括焦急等待的学生家长。大型机械和武警战士轮番上阵救援。活着的孩子基本上都被救出送到医院了,对新发现的遗体,战士们小心翼翼地将孩子移出交给他们的亲属,随即就是一场撕心裂肺的哭喊。大群没有找到孩子的家长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救援现场,眼神流露出惊恐,又希望有奇迹发生,那种眼神令人终生难忘。
这是我在救援前线看到的第一个救援现场,也是整个救灾报道中我看到的最凄凉的场景。
感动老专家累瘫在帐篷里
都江堰是重灾区,许多民居楼倒塌,好几所学校和医院楼房彻底坍塌,数千名居民、学生、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而来自山东的救援队是最早进入现场的省外队伍。这些由山东各地消防战士、地震救援队员和医生等专业人士组成的队伍得到灾区老百姓的赞誉。
在地震后的头三天时间内,山东救援队利用救生黄金时间连续作战,共救出了22名废墟中的幸存者,找到了众多的遇难者。我记录着来自山东各地的消防战士们奔波在各个倒塌的楼房之间的场景。这些受过专业救援训练的队员成为灾区群众眼中的救星。在幸福村,一位女士的丈夫被埋在废墟中已经两天,女儿被困在山上也没有消息,她看到山东队员就连忙求救。队员们已经十分疲劳,面对这位已经哭不出声的妇女,战士们再度披挂上阵,奋战数个小时找到了这位女士丈夫的遗体,小心翼翼地包好抬出来。这位女士给战士们跪下深深一拜表示感谢,然后仔细地给丈夫擦拭身体的泥土,一边对亡夫诉说着对山东士兵的感激之情。观者无不热泪盈眶。
从13日起,都江堰市人民医院门口空地的帐篷急救中心内,来自山东省的医疗队就已经成为救援主力军,当地医生和护士会把最危重的病人交给来自山东的外科专家抢救。记者看到来自省立医院的老专家周东生累得瘫倒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这一天他已经参与救治了超过八十个伤员。14日,记者看到一个被埋了接近五十个小时的重伤妇女被救护车送来,当地医生对如此病情感到棘手,老周等人立刻投入战斗,一边做手术一边指挥他人给伤员吸氧、输液。半个小时的紧张救治后,病人情况稳定。此时,老周浑身成了汗人,几乎直不起腰。但他对记者宽慰一笑:这个伤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