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网上忆故人>512文章
站内搜索:
抗震救灾纪实 北川已深入我的记忆
2009-04-03 16:13:00 作者: 大众网-齐鲁晚报


  

  北川封城,记者常新喜冒险去采访。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邱志强拍摄
   常新喜在北川擂鼓镇援建现场采访。
   我的灾区记忆,基本上都在北川。无论你坚强与否,只要来到山坳里的这个地方,都会泪流满面。这里有离别的痛,有救援的情,有无尽的爱……
   北川牵动了太多人的情感,身为记者的我,见证了北川灾后的点点滴滴。北川已深入我的记忆,愿新北川不再有地震,不再有生离死别。
   平静真好,活着真好。
   不知该如何安慰他
   他说,谁能想到,县城转眼之间就没了。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他很伤感,我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此时说什么都很苍白。
   5月21日下午2时,多云。
   绵阳比平时要繁忙很多,赈灾的车辆正源源不断地从各方开来,大街小巷的帐篷里都住满了人。道路上的标语提醒着人们,这里正在经受着地震的折磨。
   “震中在汶川,最惨是北川”,提起“5·12”地震,绵阳市政府官员这样说。而此时的北川已经“封城”,救援人员、医疗队都已撤离,外来车辆一律不能入内。
   北川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记者从绵阳打车去北川采访。去北川只有一条山路,地震部门预测说有7级余震。即便没有余震,道路两侧的山体还在滑坡,大石头时常从山上滚落下来,稍不留意就有生命危险,没有车愿意去这座“空城”。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听说去北川,他爽快地答应了。路上才知道,司机是个“老北川”,提到北川他声音开始颤抖。在他的眼里,北川是一个风水宝地。他说,北川县城是个好地方,每年夏天,都有人过来度假避暑。北川羌族人非常多,羌族人勤劳、善良,而且还非常恋家。谁能想到,县城转眼之间就没了。
   沉默,长时间的沉默。他很伤感,我更不知道该如何安慰他。此时说什么都很苍白。
   路上到处都是滚落的石头,有的路段石头堆积在一起,占据了三分之二的路面,只能一辆车可以通过。幸运的是,路上没有遇到山体滑坡,但在众多北川撤往绵阳的车的映衬下,记者的车显得很“孤独”。
   过了三道“关卡”,来到距离县城一公里的地方,“封城了,车辆和人员都已撤离。”执勤战士语气不容置疑。一些士兵进进出出,都穿着防化服,他们在对县城消毒,出来时其他人给他们消毒。阳光下的防化服,刺鼻的消毒水味道,让灾难中的北川县城又多了一分悲壮。
   无奈之下,记者来到县城旁边的一座山上。令人意外的是,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他们都向着县城的方向张望,因为那里的废墟下,还有他们的亲人。
   张山是羌族人,他已经连续四天到县城来了,虽然地震已经过去了10天,但他还盼望着奇迹出现,希望家人能从废墟里被救出来。封城了,他最后的希望破灭了。张山带来了酒,朝着县城的方向祭拜。
   “那里有我的家。”张山说。
   会记住北川中学的
   看着坚强的孩子,听着他们痛苦的经历,我的泪眼已经蒙眬。我会记住北川中学的,还有1300多名孩子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眼神。
   北川中学,一座悲情的学校。
   5月23日,当首次看到这所学校的时候,我惊呆了。这已经不能叫学校了,倒塌的篮球架、埋在废墟里的楼梯、破碎的教学楼,一切都惨不忍睹。倒塌的是一座五层教学楼,地震时,一层二层全部垮塌,三层直接变成了一楼。旁边上世纪90年代建的楼房,却安然无恙。
   站在这片废墟前,我无法想象,这里曾经掩埋了1000余名天真烂漫的学生。强烈的求生欲,让这些孩子在废墟中拼命地挣扎。“救我救我!”孩子们悲惨的求救声,刺痛了每个善良人的心。5月12日,这是北川中学60年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1000多名可爱的孩子,永远告别了这个世界。
   北川中学是坚强的。5月23日,幸存的1300多名学生,在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复课了。来到这里,眼前是一片片的帐篷,还有挂在帐篷外的衣服和鞋子。一个“四川省北川中学”的校牌,倔强地挂在墙上。这是地震后从学校废墟里挖出来的,也是建校60年北川中学仅存的一件校产。
   在国旗下的一片草地上,300多名高中生在上课。他们对地震有着莫名的恐惧。22日下午余震时,一名孩子惊恐地从二楼窗户上跳了下来。这个地震时幸免于难的孩子,在震后却摔成了骨折。
   一个头上还缠着绷带的女孩,在阳光下认真地读着英语,很显然,这是地震时留下的。女孩说,初中还没复课,但就要考高中了,必须要复习,父母都希望她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她还说,从地震到现在,她还没和父母联系上,不知道父母在哪里。
   在一个帐篷里,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正在下象棋,象棋是自己用手写的。陪同采访的老师说,孩子家人一直联系不上,到现在不知道生死,学校怕孩子难过,天天安排同学陪他玩,学校像这样的孩子不少……
   看着坚强的孩子,听着他们痛苦的经历,我的泪眼已经蒙眬。经历此次灾难,北川中学的孩子们少了一分安逸,多了一分敏感,少了一分童真,多了一分成熟……
   “我会记住老北川中学的。”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龙兵说。
   我也会记住北川中学的,还有1300多名孩子和同龄人不一样的眼神。
   不能分他们的口粮
   这时我已饥肠辘辘,但实在不好意思去领饭,因为灾区的东西都是好心人捐出来的,我不能再去分他们的口粮。
   在地震灾区,采访非常困难。
   “5·12”地震灾难是空前的。25日,天阴沉沉的,这给灾区的救援增添了不少麻烦。北川依然封城,余震依然不断,唐家山堰塞湖又成了大隐患。从23日下午2时起,全国各地的挖掘设备在北川擂鼓镇集结,准备空运到唐家山堰塞湖。与此同时,临时的飞机场也已铺好。
   25日上午8时,我从绵阳去北川擂鼓镇。此行有两个任务,一个是采访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另一个就是采访堰塞湖抢险的“大后方”。这两个采访都很棘手,领导太忙,临时飞机场采访受限制太多。
   彭斌,一个热心的成都小伙,来自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他和4位同事一起,专门负责给空中“巨无霸”米—26直升机加油。他说,堰塞湖非常危险,他三天前就开着加油车来了,但能见度不够,米—26直升机一直不能起飞。周围的老百姓都期待着堰塞湖奇迹出现,下游50万人不用搬迁。从某种程度上讲,擂鼓镇的这个临时飞机场,两架米—26直升机,成了不少灾区群众的希望。
   听说我来自山东,彭斌和同事们都非常热心,详细地介绍临时机场的情况,加油准备的情况。他的同事还带我在飞机场转了一圈,把停机的位置都告诉了我,以便我拍照。
   一个上午过去了,我和彭斌一直在祈祷,但奇迹没有出现,直升机没过来。中午12时许,灾区群众开始陆续吃饭了,他们每个人都能领到一份不错的饭菜。这时记者也饥肠辘辘,但实在不好意思去领饭,因为灾区的东西,都是好心人捐出来的,我不能再去分他们的口粮。
   忍忍吧,晚上回到绵阳再吃。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了。下午4时,地面得到指令,因天气原因,直升机不会起飞了,在场的人心里都一沉,包括我在内。50万人如果背井离乡,那灾难将不啻一场地震。4时14分,我的心情和脚步都非常沉重,当地交警帮我拦了一辆垃圾车,我和垃圾一起将被运到绵阳,垃圾要被无害化处理,而我要去吃饭,此时的我已经连续8个小时没吃饭、喝水了。
   刚上路不久,就觉得地面在晃动,有一种恶心的感觉,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10秒钟。而此时车后面的一处山体突然滑坡,一些石头和尘土滚了下来。司机说,山体滑坡了,肯定是又地震了,还走不走?
   “走,为什么不走?地震震死总比饿死强。”我说。这次我又赌对了,一路平安,除了碰到两起车祸外,沿线再也没发生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刚到安县,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下午4时21分30秒,青川发生6.4级余震,绵阳、北川一带震感强烈。
   放下电话,我出了一身冷汗。
   把一切都收藏起来
   5月27日,得到将要离开灾区的命令,我和同事邱志强再次来到擂鼓镇,来到北川县城边上,默默地看着这里的一切,想把这里的一切都收藏起来。
   北川,擂鼓镇。
   从5月24日起,这里牵动了千万山东人的心。山东援建北川的首个项目——活动板房在这里安装。擂鼓镇也就成了我的采访据点。这里条件很艰苦,没水没电,只是一片荒地。不过有了挨饿的经验,再去擂鼓镇采访,路上买了干饼,带上两瓶矿泉水,吃起来也很不错。
   最苦的是援建人员。“我们都是自备干粮来援建。”这是擂鼓镇板房安装总指挥王迪生经常说的一句话。雷庆军,中建八局一公司一名普通的安装工人,24岁的他正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可是他却和很多山东人一样,承担起了为灾区群众安装板房的重任。26日晚上,雷庆军走进了经理助理杨振县的办公室,要求吃点好东西,他所谓的好东西就是要一暖瓶开水,泡上一包方便面。
   听到这个要求,杨振县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哗哗地流了下来。在援建工地,连喝口热水都是一种奢望。杨振县只有拿出两个萝卜,一脸愧疚地送给了这位小兄弟。
   王建庭是一个爽快的人,作为中建八局一公司突击队队长,他的后备给养是最好的。看到家乡远道而来的记者,他能拿出来的也只是一碗热乎乎的方便面,这已是工地上最奢侈的饭了。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的援建人员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
   在灾区呆了10天,几乎每天都在北川度过。5月27日,得到将要离开灾区的命令,我和同事邱志强再次来到擂鼓镇,来到北川县城边上,默默地看着这里的一切,想把这里的一切都收藏起来。
   地震对北川是一次灾难,是一种生与死的考验。对我们,不也是吗?
   别了,灾区。别了,北川。
   我还会再回来的。
编辑: dzone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