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洋为廖波拿吊瓶。 (资料片) |
|
李洋在祭奠遇难师友。本报特派记者 张跃伟 摄 |
4月4日发自北川
黑色的皮夹克里穿着紫色的衬衣,牛仔裤再配上干净的白色运动鞋。19岁的何军是个帅气的小伙。
4日早晨6点50分,记者在绵阳开往北川的客车上偶遇何军。他是北川中学高三七班的学生,当天学校放假,他和两位同学一大早起来,从长虹培训中心的新学校出发,准备到北川中学旧址,祭奠离去的同学和老师。
一路上何军沉默不语,极少搭话。他说他是北川县禹里乡人,震后他家被堰塞湖淹没,家里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淹在湖里。一家人只能住在高山上的帐篷里。以前他回家很方便,从县城花5块钱半个小时就能到,现在从绵阳到北川后,因道路难行,他还得花80块钱坐吉普车走几个小时。“以前每周都回去,地震后只回去过两次。”
地震时,他所在的五层教学楼瞬间压扁成三层,在二层的他被埋在废墟里,所幸几分钟后他就被同学救出,而班主任彭建和他的11位同学则再也没有出来,其中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张涛。“我喜欢打乒乓球,张涛也是,现在他不在了……”何军停顿了一下说,虽然新学校有乒乓球桌,但他经常为找不到球伴发愁。
在车上记者曾让他看看路边的油菜花海,他只是侧了下身子,有些慵懒地说他近视看不清。车一到北川中学,他马上和同学下车,掏出眼镜戴上。
北川中学的废墟前,前来祭奠的人已经络绎不绝。埋葬着上千师生的废墟,已经用铁丝网保护封闭起来。铁丝网上,系满了白色纸花和卡片。地面上,摆放着一排白色的菊花。四面八方赶来的祭奠者,留下了对遇难者的缅怀和对北川的祝福。
“我们的宿舍!”何军手指前方低声和同学说。 远远的,两栋崭新的楼房,矗立在北川中学校园内。地震时,学校的教学楼倒塌,宿舍楼却安然无恙。
越走越近,北川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何军夹杂在人群里,疾步走上一处高坡,从这里能看到整个中学。
“我们那栋教学楼已经拆没了,我们班也没了。”他站在铁丝网边,凝望着母校。地震前他本在高二十班,震后高二的十个班被缩编成了七个班,何军成了七班的一员。身边一位女生眼里闪着泪花,小心翼翼地将红色的纸鹤挂在铁网上,几位学生打开包,向着废墟的方向点燃香烛,烧上纸钱。
在祭奠的学生里,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记者眼前。他就是在那张著名的照片里,站在废墟上为夹缝男孩廖波拿吊瓶的李洋。李洋说,廖波现在在成都,准备做手术,两天前廖波已经来北川中学祭奠过。
学生们默默地驻足、无声地凝望,望着这个曾经书声朗朗的地方,望着那些曾经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汗的老师同学们,舍不得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