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直通全运>全运项目>射箭

“四朝元老”苦练18年 杨建平透露秘密武器


  一组箭射完,沿着靶场里的羊肠小径,杨建平到靶上拔箭。

  从弓到靶的这条小路,她已经踩了十八年。路的两旁,如今绿草如茵,曾经却是杂草横生。在杨建平的记忆中,那时的草丛中,还有受惊的野鸡“扑棱棱”飞起。

  箭从黄心中拔出,这个夏训结束,杨建平就要开始自己的第四次全运会征程。十八年的时光,既短且长,像“嗖——”一箭而逝,又如光阴的故事荏苒悠长。这支箭,记载了全运的不老传奇,也见证了奥运的巅峰荣光,并且仍将穿越在蓝天白云、神清气爽的靶场……

  项目:男子团体、男子个人、队员:常亮、郭凯强、李维斌

  项目:女子团体、女子个人队员:杨建平、祝珊珊、范一帆

  趣话硬弓几石

  在评书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将膂力过人,可以拉开多少石的硬弓。那么现代运动中的弓箭拉力是多少呢?一般说来,男子运动员使用的弓拉力约为50磅,女子运动员约为40磅。注意,1磅约为0.45公斤。

  而古代战争中的弓是超级重的,因为它是以杀伤为目的;而现代体育中的弓,射中目标就可以了。

  秘技高台练射

  秋阳斜照,登上高台,振臂开弓,向着70米开外的目标。远远望去,恍若射雕英雄横空出世。

  这当然不是拍摄电视剧,而是省射箭队的一大秘密武器。在射箭场地的西侧,一个5米左右的高台屹立,每天的训练将近结束后,队员都会进行最后一个科目——高台射箭。这是王友群主教练的精心设计,从十一运的预赛之后,就搭建起这个高台。

  射箭为什么要到高处呢?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胆量、增加难度、强化稳定性。

    全运会记忆

  这已经是杨建平的第四次全运会了。

  全运会对一个运动员意味着什么?有人是饱含期待,有人是背水一战,而杨建平并无凝重之色,坦诚相言,“最开始感觉特别重大,事关生死;现在再看,不过就是一次四年一度的比赛。”

  心境的平和,也许是一个射手的本色。如何总结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呢?“还没结束呢,不到总结的时候。原计划退役,不过还是拎弓打起来了。”看来,杨建平还不想为职业生涯,画上句号。

  过往的三届全运会,让杨建平一一浮现,也并非易事。全运的最初记忆,她寻思半天,差点遗忘。八运和九运,山西队获得团体银牌,但在十运会上,发挥欠佳,没有进入前八名。在即将到来的十一运赛场上,拿到满额参赛席位的山西射手,会有怎样的发挥?杨建平分析,男子有夺名次,拿奖牌的能力;女子如果发挥得好,也不是没有希望。

  杨建平还曾作为国家队选手,参加过第26届、第27届奥运会,并获得团体第六。这也是山西健儿为数不多的奥运骄傲。三晋大地上,从来不缺神射手的身影,前人如射日后羿、雁门李广。我省后备人才并不缺乏,参加十一运的三位女箭手杨建平、祝珊珊、范一帆,她们的年龄结构为“70、80、90”。但是放眼全省,又好又稳定的选手,目前涌现出来的并不是很多。这是杨建平的担忧。

  妈妈选手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角色的增加。如今的杨建平,已经是身兼两职——队员和教练。尽管在教练的岗位上,她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已有自己的体会,“教练操心事多,尤其体现在训练上得因人而议;而运动员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能够让杨建平体会到“责任”的意义,除了教练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母亲。“妈妈选手”,这在山西军团中,为数不多。

  杨建平是队中惟一一个可以走训的运动员,因为还不到两岁的孩子,需要人照看。尚在牙牙学语的娃娃,有时也会来探班,若有人问到妈妈在做什么,稚嫩的声音会说,“射箭”。杨建平希望孩子的将来,是否也从事射箭运动运动?“这得看孩子本人的意愿,但能够学会最好,毕竟这作为一个特长不是坏事。”

  落日秋风,心情舒畅。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一个母亲的温情与幸福。在为时不短的聊天中,杨建平说到孩子的笑容,远比谈及射箭时多;尽管,射箭才是主要话题。

  射箭四境界

  一个运动员与所从事的项目,究竟是什么关系?

  1991年进体校,1994年进省队,两届奥运会、四届全运会,十八年如一日的开弓射箭,对于杨建平来说,究竟是出于爱好,还是源于事业?听到过无数运动员的看法,日复一日的训练,于自身已没有任何爱好可言,坚持的动力是早化为生命中的事业。而杨建平的答案,却是例外,——爱好;两个字,简单决断。

  十八年,六张弓、无数支箭。对于过去的职业生涯,她分为几个阶段:新鲜——耗身心——折磨人——爱好。初习射箭,是被新鲜感所吸引;成为事业之后,特别耗费身心;而在达到“瓶颈”之后,再往上走,就开始了备受折磨;最后随着时间的积累,成了心头所爱。

  折磨人的阶段,当然让人记忆犹新。知难而上,无疑具有挑战性。既然有人能够做到那个高度上,为什么自己不行?如果说田径项目还存在人种差异,那么射箭显然没有,杨建平理解。破茧成蝶的蜕变,更为铭心刻骨。而走到今天,“没什么争强好胜心了。”杨建平已经看得十分洒脱,“射箭已经放不下、离不开了;没事的时候,就想听两下弓弦的响声。”

  独上高楼、衣带渐宽、蓦然回首,与治学三境界相比,杨建平的心得仿佛。

  本报记者 李清伟/文 戴晓杰/图

杨凯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鲁ICP证:00010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