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恐战争何以越反越恐(图)

2010-09-10 10:15:00    作者:   来源:新华网  

  美国将于11日为发生在9年前的“9 11”恐怖袭击事件举行纪念仪式。9年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动用各种手段打击恐怖主义。

资料图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被撞击起火

资料图片: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被撞后爆炸

资料图片:被撞的五角大楼

  美国将于11日为发生在9年前的“9 11”恐怖袭击事件举行纪念仪式。9年来,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动用各种手段打击恐怖主义。然而,反恐战争不但没能给美国带来真正的安全,相反,近两年在美国土生土长的恐怖嫌疑人“扎堆”出现,频频作案。9年反恐行动没有除掉美国的心腹大患――“基地”组织,反而有越反越恐的趋势。

  美国本土威胁渐增

  2001年“9 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头几年,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恐怖组织在全球屡屡制造血案,但这些袭击大多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西班牙和英国等地,没有波及美国本土。

  然而,这种情况近年来却在逐渐变化。布鲁金斯学会恐怖主义问题专家丹尼尔 拜曼认为,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为2008年10月28日。当天,长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希尔瓦 艾哈迈德在索马里发动自杀袭击,成为第一名来自美国的“人弹”。

  在此后的2009年9月19日,美国执法部门逮捕纳吉布拉 扎齐等3名企图在“9 11”事件8周年纪念日袭击纽约地铁的嫌疑人。拥有美国合法居留身份的扎齐曾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边境的瓦济里斯坦地区接受“基地”组织训练,学习炸弹制造和武器使用。

  扎齐落网后不久的2009年底,5名来自美国的青年男子因参与恐怖活动在巴基斯坦被捕并遭起诉。当年圣诞节,曾在也门接受恐怖组织训练的尼日利亚青年奥马尔 法鲁克 阿卜杜勒-穆塔拉布携带爆炸物,企图炸毁一架从荷兰飞往美国底特律的客机。今年5月1 日,纽约时报广场发生未遂汽车炸弹袭击事件,袭击者费萨尔 沙赫扎德曾在巴基斯坦接受恐怖组织训练。

  一时间,美国似乎四处都是恐怖嫌疑人,耗费了无数资源建起来的情报网也好像漏洞百出。

  单边主义催生恐怖

  拜曼在布鲁金斯学会近期组织的一次公众对话节目中说,所谓反恐战争,指的是美国针对与“基地”组织有牵连的恐怖活动在全球开展的大规模行动,这些行动主要包括军事与情报两个方面,但与“9 11”之前美国在全球开展的军事与情报活动有明显区别。

  拜曼认为,无论是布什政府时期还是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在反恐战争上的政策一直有相当的连续性,没有重大转折。之所以会出现“9 11”之后数年美国国内“风平浪静”,但近年却“草木皆兵”的情况,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关系。

  拜曼解释说,美国发动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对当地极端组织有两个作用。在初始阶段,从战术角度来看,美军往往会极大削弱当地极端主义势力、擒杀极端组织领导人、破坏这些组织。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推移,作为占领军的美军会让被占领国人民质疑本国政府的合法性,让更多人加入武装组织或参与武装活动,进而扩大恐怖主义影响力。“基地”组织正是利用美国不得人心的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与战争行动,鼓动不少地区性极端组织“走向世界”。

  例如,原本主要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地区活动的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就被怀疑为纽约时报广场汽车炸弹阴谋提供资金。

  此外,美国的对外政策还会影响美国境内的外国移民。索马里裔的希尔瓦 艾哈迈德成为第一名美国“人弹”,与美国支持埃塞俄比亚于2006年底出兵索马里打击当地教派武装的政策不无关系。

  埃索两国因为历史上曾发生战争而存有宿怨。戴维森学院索马里问题专家肯尼思 门克豪斯认为,美国政府的这一政策让美国国内不少索马里裔居民感到愤怒。艾哈迈德就是在埃塞出兵之后开始接受极端思想,并最终走上恐怖主义道路的。

  此外,美国还于2008年5月对索马里发动空袭,打死“基地”组织索马里分支领导人亚丁 哈希 埃罗,这也刺激了索马里人的民族情绪。

  实现和谐并非易事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要真正改善美国的安全形势,除了继续打击“基地”组织外,还应考虑为什么美国的外交政策会导致国内出现极端主义。

  拜曼认为,美国计划在他国空袭杀死一名武装组织领导人时,必须考虑这样做是否会激怒美国内处于社会边缘的移民群体,而不能只考虑这样做在战术上的好处。

  他认为,联邦调查局应努力与各个移民群体建立联系。“反恐战争不能光靠‘捕食者’无人机,也要靠加强对移民社区的社会服务。”他认为,美国政府应加强不同宗教信仰人群间的相互理解。

  尽管这样做尚不足以消除恐怖主义,但在拜曼看来,这至少能让美国更加安全。

  不过,从最近美国政府支持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遗址附近建设清真寺与伊斯兰文化中心这一计划遭遇阻力一事来看,美国不同信仰人群之间要真正弥合分歧,实现理解和包容并非易事。


马震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相关阅读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