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青春体验印象山东>第一届大学生社会调查回顾>新闻
“调研山东”,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董 卿 李占江
“年轻的我们以大学生的身份去了解社会,我们的视角和感受是新鲜的,或许还带着些许稚嫩。但是这些都是珍贵的,因为,它见证了成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产品调研团队的杨慧在自己最后一篇调研日记中这样写道。
由本报发起并组织的首届“调研山东”大学生社会调研活动已经进入结题阶段, 50支调研团队结束了在山东各地的调研任务,转入整理数据和撰写调查报告。回想两个多月的调研过程,大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暑假,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积累了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学生,需要这个舞台
8月 30日,记者在德州学院见到了正在紧张整理调研数据的纪富浩,他是该校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6级的学生,开学升大四。“本来打算利用暑假复习考研,但这次调研活动实在太吸引我了,权衡再三,我决定把最后的暑假奉献给‘调研山东’。”这个高高瘦瘦的男孩笑着说。
调研山东活动开展以来,共有 30 余所高校110 余支团队 500 余名师生报名参加,经过本报及专家组评审筛选,共有 50 支团队入选,300余名师生参加此次调研活动。
“其实参加调研活动和准备考研并不矛盾。”纪富浩说,“我第一次了解了调查问卷的写法、如何制作编码手册,很多书上死板的内容通过调研活动一下子立体起来了。我把考研目标锁定了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相信这次调研经历能为我的考研助一臂之力。”
此次调研活动与以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以往老师设计好调查问卷、联系好调研单位的方式。“完全由学生组队,设计调查问卷、思考调研思路与方法、联系调研地点,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所组团队成员的协调能力、凝聚力等诸多方面也是锻炼。”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调研团队的带队老师刘广栋表示。
目前,参与本次活动的50支团队中,已有 10多支队伍提交了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数据翔实,结论真实可信,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水准。”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吕学昌看完学生的调研报告后评价。“这是个好的开始,我们希望调研山东活动能够继续办下去,希望明年我们还有机会参与这个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大学生纷纷表示。
调研带来的感悟
调研活动让大学生们对省情民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引发他们去思考作为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不少大学生在调研的同时还力所能及地在调研地做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希望我们的调研能够为调研地的群众留下点实际的东西。”济南大学政管学院“关于寿光农民居住社区化的调查研究”调研团队的张坤告诉记者。调研期间,这个团队在多个农村社区进行了美国白蛾和甲型HINI流感的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留守儿童自尊”调研团队的同学们在做问卷的同时,还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他们发现这些孩子有些内向,于是针对性地给他们开设演讲与口才课,每个小学生都得到了上台演讲的机会。
“农村需要我们,我们更需要农村。”调研结束后,山东经济学院的姜世超给记者发来长长的短信,“我们一直在在探讨返乡农民工如何再就业,但真正接触到他们后,才发现他们已经开始了各种途径的就业甚至创业之路。本来以为他们没有知识,在经济危机面前可能需要我们的帮助和指导,现在才发现,需要受教育的是我们,农民朋友宝贵的首创精神和丰富的智慧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调研团队在吕剧文化的发源地——黄河三角洲行程 400 多公里,通过与民间艺人座谈、发放问卷、参观农家书屋等活动,获得了大量一手关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资料,“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传承出一份力,这也是我们大学生为新中国成立60 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团队队长方建潮的一番话让记者对这个“90后”刮目相看。
党报与大学生互动新方式
调研山东活动开始后,每天都有同学在qq 群里热烈讨论,或给本次活动出谋划策,或互相交流调研经验。本次活动也成了党报与大学生读者互动的新方式。“本来以为党报离我们大学生很远,但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了解了党报,原来党报也是年轻的。”滨州医学院团队的王月胜说。
“头戴印有大众日报社社徽的太阳帽,身着印有‘大众日报·调研山东’字样的T恤衫,让我们陡然增加了荣誉感和自豪感;而接受调研的单位和个人也把我们视为大众日报的‘小记者’,对我们格外热情,使我们感受到了党报的威信和影响力。”山大威海分校的潘理智同学告诉记者,在威海桥头镇桥头村调研时,村里76岁的殷嘉振老人得知他们参加的是大众日报的活动,领着他们挨家联系受访人,还非留他们吃饭,“我体会到了群众对党报的那份独特感情。”
谈起此次党报与大学生的互动之旅,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说,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作为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应当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来引导、影响大学生这一群体,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尽一份责任,为他们增长才干、融入社会多办一些实事。
“这是个好的开始。”一位媒体观察家如此评价,“ 加强与在校大学生互动沟通,组织他们参与社校外实践、社会活动,实际上也是为报纸的未来播下了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