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及发展
——基于青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杨 赞[①],潘从磊,孟凡荣,徐倩倩,冯志松,张蒙蒙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109)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方法
伴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问题也日益显现。如何化解“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辛苦”的困局,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研究的热点。“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多、生产规模小、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三农”难题,提供了一个目前最为有效的途径。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中的新生力量逐渐发展起来。2006年10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给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定义,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特别是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已成为许多农村地区的一种重要组织模式。
青岛市地处沿海地带,政策与人文环境相对其它地市较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为千家万户的农民搭建起了与大市场、大流通相对接的发展平台,提高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为解决该市“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青岛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09元,仅是青岛市城市居民收入20464元的五分之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显得尤为紧迫。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青岛市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查分析,力求对提高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营发展水平有所裨益。
此次调研选取的对象主要分为四类,包括青岛市合作社登记、监督、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合作社所在市区和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合作社辐射范围内的农民(社员和非社员)。其中,对于合作社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我们采取了重点人物访谈的调查形式;对于其他对象,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法。对不同调研对象的抽样原则,具体如下:对合作社负责人的抽样方法——“分层抽样 + 判断抽样”;对农民的抽样方法——“滚雪球抽样+偶遇抽样”。[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