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青春体验印象山东>优秀调查报告

山师:留守儿童博思行社会实践报告

 

前 言

你是否知道,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他们或是被交付给爷爷奶奶抚养,或是跟从父母到处流浪。从此,他们的生活比其他普通的孩子少了许多,也多了许多……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我省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一个特殊儿童群体——因父母离开家乡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因随父母到城市打工的流动儿童。这些儿童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或忙于工作,他们大都由祖辈或亲戚照顾,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面临着安全失保、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缺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存、保护与发展。留守流动儿童是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

而我们山东师大心理学院“博思行”社会实践服务队的队员们愿以专业为依托,深入社区,走到留守流动儿童中间,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接近他们,了解他们,更好的帮助他们!

正文

1 实践纪实

一 准备篇

 真正的准备工作,应该说是从20094月开始的,通过一些报刊文献,我们了解到现今社会上留守流动儿童的境况不容乐观,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当中有些身在城市,无立锥之地,无法将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身边。同时为了生存,他们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父母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这类儿童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他们的心里缺陷,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又使他们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在通过网络、媒体等进一步了解到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之后,从那时起,我们便时刻关注着他们,并曾经多次聚在一起探讨该如何深入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在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得知,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爱,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资料显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如此之高,解决留守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已是迫在眉睫!我们不禁想,应该通过怎样的形式帮助他们,激起民众对该问题的普遍关注而非只是做一些表面的工作,怎么才能深入他们、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呢?

在这样的考虑下,我们产生了在今年进行一次针对留守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的想法,并在暑假期间更深入地为他们做些事情。暑假里,我们在与山东省科技馆与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建立合作关系后,暑假刚至,我们便先后来到这两处进行社会实践,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的赵爱玲主任对我们的实践活动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并鼓励我们搞出自己的学术成果,希望我们的数据分析结果能反馈到活动站以帮助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进一步的科学建设。学院领导也给与了我们许多学术上的帮助,我们从学院多个教授处获得了有较高信效度并且适合儿童使用的自评抑郁量表、孤独量表两份问卷。

来自各方各面的帮助使我们倍感鼓舞,我们的想法越来越多,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方案涌现出来,为了与每个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使他们敞开心扉,积极参与活动,我们查阅了多方资料,搜集了许多心理学小游戏,还制作了三张精美的心理学小知识趣味海报;为了扩大社会效应,我们及时撰写宣传通讯稿,并与大众日报社合作,多次在校内外网站发表;为了调查当前社会中,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乐观程度,在几经修改和讨论之后,我们完善了调查问卷,并决定在每次游戏活动之后请孩子们填写。

713,服务队准备好生活物品之后,就满怀信心地入住济南,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本部宿舍里安顿好之后,队员们互相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与活动计划,虽然环境很艰苦,但是大家互相鼓劲,有的队员说:“只要我们能为那些孩子多做些事情,吃再多的苦也值得。”。昏黄的灯光下,我们依旧在翻看资料、思索着我们能做些什么……

714一早,在安排好分工之后,我们就开始第二天科技馆之行的准备活动了,联系媒体,整理海报、问卷,准备给孩子们的礼物……一天下来,我们对第二天的活动充满了期待。

查找资料、确立实践单位、设计我们的实践活动、准备好宣传资料与调查问卷、通过学院的答辩,活动伊始的两天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庆幸有指导老师张文新教授、领队靳老师等老师们对我们的帮助,有所有队员们的相互支持,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团队讨论,多少次查找资料,多少次山穷水尽时的柳暗花明,才换来了所有准备活动的日臻完善。

我们明白,这都只是实践活动的第一步。真正要走的路,还很曲折和艰难……

二 实践篇

2.1 科技馆里送温暖 情满泉城七月天

——走进山东科技馆    关注留守儿童

漫长而精心的准备工作之后,715日上午7点,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我们“博思行”社会实践服务队一行8人向山东省科技馆出发了,由此开始了为期2天的宣传、调研活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精神,由山东省科协、山东省教育厅发起的,由山东省科技馆、齐鲁晚报联合主办的组织三十个经济欠发达县留守学生走进科技馆活动。 旨在为山东省三十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留守中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科普活动的渠道和机会,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此次活动将有近千名留守学生走进省科技馆,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于是我们决定借此机会与众多留守学生进行接触,第一天,我们与从滨州惠民县赶来参加“科技点燃梦想——科普系列活动”的留守学生们进行了交流活动。

在我们到达科技馆后,科技馆的韩主任与众工作人员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与鼓励,他们亲切地为队员们安排入馆、讲解、宣传要领,在他们的指导下,队员们很快熟悉了科技馆的环境。

七月的早晨,骄阳似火,恰如我们“博思行”社会实践队队员们积极调研、真诚服务的热情。一大早,我们就在省科技馆里挂好自己精心准备有关“心理学小知识”以及以“健康、温馨、积极向上”为主题的手绘海报。精美的海报吸引了众多孩子前来观看,每当这时,同学们便会热情而极富耐心地为大家讲解什么是“错觉图”,什么是“双关图”等心理学小知识。孩子们也是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得提出问题。专注的眼神显示出他们对于心理科普的好奇。不少队员与小朋友们就生活、学习、成长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同时鼓励孩子们多与同学、老师、父母交流,缩减代沟、增进感情以助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后,队员们请孩子们填写有关调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关系的调研问卷,孩子们认真填写问卷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令我们感动至深。最后,队员们还为远道而来的小朋友留下小礼品以留念。

当日的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必将再接再厉,创新思路,尽己所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次日上午,同学们不顾烈日酷暑,再次来到山东省科技馆,与从滨州惠民县、临沂苍山县赶来参加“科技点燃梦想——科普系列活动”的留守儿童们进行了交流调研活动。

这一次,除与孩子们交谈外,队员们还与带队老师进行了交谈,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留守儿童的性格倾向,与人交流的一些特点。同学们发现,正如人们平日里所想,许多留守儿童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但也有不少乐观开朗,聪明伶俐的。由此大家再次意识到此次“博思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增强与留守儿童的交流沟通,为其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关心。在完成调研活动的之后,队员们为远道而来的小朋友留下纪念品并与老师、孩子们合影留念。

16日下午,我们的科技馆之行结束了,孩子们也都会返回家乡,带着友谊与不舍,我们与孩子们道别。不知道这些孩子的未来又是怎样一番风景,可是,我们都坚信,前方的路,洒满了阳光,他们一定会走得更好……

2.2 让社会再多一点关爱,候鸟儿童不再无依无靠

——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之行

722上午,我们来到济南市天桥区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与那里的近30名留守儿童一起开展调研服务活动

本次活动由游戏环节、展示环节、调研环节三大部分组成。在游戏环节中,我们将孩子们分为4组分别进行心理学小游戏,游戏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娱乐、增进感情,重点在于培养孩子与人交流沟通以及合作的能力,通过这些以益智、合作沟通为主题的游戏,孩子们与队员们说说笑笑,很快熟悉起来。在接下来的展示环节中,我们用丰富多彩的海报将大家带入奇妙的心理学世界,很快吸引了儿童的关注,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对这些奇妙的心理学图片的看法,活动室里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惊叹声,“明明静止的图片为什么会动呢?”“看上去一长一短的线为什么会一样长呢?”“这图片里究竟有多少人啊?”……队员们对孩子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看完海报,大家进行了小型的茶话会,与孩子们分享糖果的同时,为留守流动儿童讲述自身成长经历、与父母、同伴交流沟通的小技巧,并解答他们生活学习中的小烦恼等,积极引导并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成长态度。当有一位上四年级的小学生小东问及如何交友时,实践队员于广远提出了应适度沟通、不要攀比、建立善意的自我形象、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建议,并鼓励他提高自己、学会倾听。

在最后的调研环节中,我们请孩子们填写有关留守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的问卷,其中社会适应能力以抑郁和孤独为测量指标。这些问卷都是匿名填写的,对于孩子们的情况绝对保密,调研结果也将会反馈到留守流动儿童活动站以助其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表示,我们“博思行”的宣传调研活动不仅为社区留守流动儿童搭建起了解心理学知识、增进心理沟通的平台,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我们心理学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提高专业能力,将所学赋予实践,利用回收问卷积极调研。无影潭社区的赵爱玲主任也说,希望尽快看到我们的科学调研成果以进一步了解留守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4 感受篇

队员心路: 

与天桥区留守小朋友的快乐时光

07级王呈

722,我们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一行7人来到了无影山无影坛社区的留守儿童活动站,与那里的28名小朋友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上午。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朋友小组训练,还与他们一起观看了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最后分发问卷,收集了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整个过程愉快顺利。

在此次活动之前,我们就做了相当详细的准备,包括联系相关单位、为小朋友买小礼物、制定实验程序,并对实验进行了严密的讨论,这在此次活动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一实践小组,研究的对象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即经常变换地方,变换朋友。我们制定了交朋友的小组训练来与他们一起学习,通过这一训练,使他们学会克服人际交往过程终于到的一些问题。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避免由于长期不稳定的生活带来的交际闭塞,过于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等问题。

以下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具体流程:

9点到达了我们此次的目的地,无影山无影坛社区时,社区工作人员早已为我们做好了准备,小朋友们也相当活泼可爱,没有我们之前认为的内向闭塞。经过了短暂的交流和整理房间后,我们开始了此次活动。这可以说是相当顺利,为我们此次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步:我们把小朋友们每67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一小组的成员在一个空间里自由走动,不许说话。

在这期间我们主要是观察他们的行为,并注意一些特殊的行为,统计下来以后分析。

第二步:每个小组的成员继续刚才的走动,停下和周围的人握手。

我们要教他们握手时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同时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握手,不要被动的接受,以这样潜移默化的方式,希望教育他们尊重别人,重视别人,而且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要积极的对待生活。最后,根据他们的行为,引导他们敢于同异性握手,要广泛的交朋友。

第三步:结束走动,找一个不熟悉的人,结成伙伴开始猜拳,胜者提问败者3分钟,可以任意提问,被问者只回答被问的问题,不愿回答也不许说谎,可以说现在不想回答。3分钟后交换进行。

    这主要是让小朋友开始关心别人,同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四步:两人一组按摩。观察后做出说明。

教导他们按摩时要求双方认真,不能嬉皮笑脸。按摩者要温柔,不能用力过猛。被按摩者需要高兴的接受接触并感受由按摩所带来得舒服体验。也就是说需要“爱”和“被爱”的能力。使他们学会确认自己的行为给予对方的影响,并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五步:两人一组互谈"今后的人生,自己想做的事"。想到哪儿,说道哪儿,一人一分钟。

第六步:合并为四人一组,将自己的伙伴介绍给他人.

通过以上的交流和谈话,虽然已经知道自己伙伴的情况,但要介绍给他人却不知该说些什么,这主要是是否有诚意的问题.听别人谈话时,是否是"用心"去"倾听",

第七步:四人一组合并为八人一组,时间限定在15分钟。尽可能人大家自由交谈,主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失败的体验"。

这主要是用"失败"的体验,代替"成功"的体验,容易使人缓冲彼此的心理防卫机制,对于缺少成功的人来说,也不至于产生自卑感。

这就是我们的主要活动,在这期间,我们还跟小朋友一起看了百年难遇的日全食景观,虽然在济南看不到完整的日全食,只能看到日偏食,但是我们依旧感到相当的震撼。

活动结束后我们分发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小朋友们都很好的配合我们,完成了问卷,给我们提供了相当详细的资料。为我们调查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最后我们同小朋友们和社区的阿姨们合影留念,一起渡过了相当愉快的上午。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增长了我的实践经历,同时对留守儿童有了正确的理解,不再片面的对待他们。为我们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一个好的基调,同时为我们以后的研究也有了一个好的参照。

关注留守儿童 快乐科技之行

                  08级刘梦雪

    7月15日,我们博思行社会实践队一行来到山东省科技馆,进行我们社会实践的第一次行动。队员们满怀信心,带着精心制作的海报和问卷,踏进了科技馆的大门。在负责人员的引导和讲解后,我们便各就各位,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孩子们。

八点半,孩子们穿着整齐的队服来到了科技馆。为了与他们迅速熟悉,我们打开精心制作的海报,希望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不出所料,孩子们一会儿便沉浸在海报有趣的内容中,我们时而启发,时而讲解,看着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我们愈发感到自己在做着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孩子们观摩完4D影院后,我们便分发了问卷请他们填写,还赠送了圆珠笔作为礼物,本以为我们会费很大劲才能保证他们认真作答,没想到孩子们却出乎意料的认真,仿佛面前的是期末试卷般,在旁监督的我们无不被深深感动着……

时间飞逝,孩子们就要回家了,可是短短一天的相处却令我们依依不舍。再见,孩子们,希望你们在求学之路上仍能像今天这般渴望知识,在为人处事时还会如今天这般谨慎认真,加油,未来在等着你们。

 

后 记

当我们能够从容地讲述我们的“博思行”社会实践服务队在这个暑假所经历的所有一切时,我们的心,仍然久久不能平静,回首那段日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温暖:那些天,面对那样一群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孩子,拿出最真挚的笑容,最热情的态度,最无限的耐心……而在每个人的心里,也都有一份爱在流淌,正是这份爱,让我们熬过了最难的日子,从39OC的高温到济南市大暴雨,我们每一个人,相互扶持着走了过来,只是为了,能为那些孩子多做些事情。

慢慢地整理这些资料,我们也在整理我们的心灵,仿佛是接受了一番上天的洗礼,我们也在变的更加坚强、坚韧、有耐心。也就是在这之后,我们决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还要继续为这样一群特殊的群体服务,因为我所能给与的,只有我全部的爱心。

特别感谢山东省科技馆与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能够给予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让我们做服务调研工作,同时也深入了解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在社会实践期间,山东省科技馆的韩主任、无影潭社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的赵爱玲主任以及张文新教授、靳大力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大众日报社给予我们的支持和物质帮助。

我们要特别感谢我们所有的队员,是我们大家相互间的信任和支持让我们的团队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在最艰难的日子里,谁也没有怨言,只是有相互的支持和帮助,一如继往地开展服务活动,让我深受感动。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这支不怕吃苦、不怕付出的“博思行”社会实践服务队。

感谢心理学院张文新教授、靳大力老师、田录梅老师等所给予我们的专业指导。

一次小小的实践活动,引来这么多人的帮助,让我们觉得温暖,同时,我们也觉得欣慰,因为有这么多人愿意为留守流动儿童多做些事情,也让我们看到,在将来的某一天,这群孩子一定会走出孤独、走出漂泊,尽管我们不知道这一天究竟会什么时候来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只要我们还在,只要爱还在,不管这条路多么的曲折和漫长,在所有人的努力下,这些孩子,一定能够走出孤独的天空,同我们一样,沐浴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沐浴在和谐的社会大家庭中!

 

第三部分:成果展示

一、农民工子女情绪适应性的调查报告

——留守、流动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孤独感、抑郁感上的比较

摘要:近年来,在国家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广大社会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出现的一批特殊群体——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本文将从农民工子女情绪适应性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流动、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孤独感和抑郁感上的差异的研究,并结合以往学者的调研结果深入考察农民工子女在情绪适应性上的特点及成因,以期能够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心理健康

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规模,特别是“乡——城”迁移型流动民工队伍持续扩大,流动人口子女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流动儿童近2000万。2007年全国妇联开展课题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留守儿童已达儿童总数20%以上,他们大部分由隔辈人监护,还有2%至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近年来,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也在逐年增加,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旨在保障留守、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以1989年在全国妇联的倡导下发起的“春蕾计划”为例:其创立之初名为“女童升学助学金”专项基金。1992年,这一专项基金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其目标是让所有失学辍学女童重返校园,最大程度为女童谋福祉。2007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日益增多的实现情况,“春蕾计划”设立了“春暖留守儿童专项基金”,通过捐建春蕾寄宿制学校,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号召,真正学以致用,本实践队关注了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2、问题提出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爱流动留守儿童”的号召,并结合以往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对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着眼点集中于教育改革、家庭教养等方面,而真正直接研究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情绪适应性的调查较少。同时,情绪适应性是儿童、青少年能否顺利完成社会化,并真正融入群体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次调查将着眼点集中于流动、留守儿童的情绪适应性状况上,并进一步细化,通过对他们的孤独感和抑郁状态的调研来反映其情绪适应性状况。

  3、概念综述

   3.1关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定义问题

近年来,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文章越来越多,但往往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比较混乱,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是四川师范大学的张利洪和刘洲在2006年通过比较、分析以往文献得出的定义模式1。他们根据留守儿童的父母是一方外出务工还是双方外出务工的标准 ,把“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留守儿童”和“双亲留守儿童”。“单亲留守儿童”就是“流动民工夫妻一方,或父亲或母亲,离开流出地 ,并在流入地停留四个月以上 ,令其子女驻守的未成年人”。“双亲留守儿童”就是民工夫妻双方都离开流出地,并在流入地停留四个月以上,令其子女驻守的未成年人”。“流动儿童”也可分为“单亲流动儿童”和“双亲流动儿童”。“单亲流动儿童”是指“流动民工夫妻一方离开流出地 ,其子女跟随父母居住达四月以上的未成年人”;而“双亲流动儿童”为“流动民工夫妻双方离开流出地 ,其子女跟随父母居住达四月以上的未成年人”。

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并未区分是否双亲均外出,故我们的定义分别是:留守儿童是指流动民工夫妻一方或双方离开流出地 ,并在流入地停留四个月以上 ,令其子女驻守的未成年人;流动儿童是指流动民工夫妻一方或双方离开流出地 ,其子女跟随父母居住达四月以上的未成年人。

  

    3.2关于孤独的定义

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孤独(lonely)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Lttitia Anne Peplau Daniel Perlnen1982)对孤独特征的定义,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3.3关于抑郁的定义

  抑郁以忧郁和厌世心理特点表现突出,病人有凄凉感,常唉声叹气,对人对事物失去兴趣,常头痛,心烦,多恐慌梦,乏力,腹泻等,此病症严重时,人会感到强烈厌世,甚至有自杀念头。

4、研究方法

4.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由AsherHymelRenshaw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由华裔教授William WK.Zung编制(1965)的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儿童孤独量表是用来评定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的量表。该量表有24个项目,可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会不满程度。其中16个条目评定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其中10条用语(36912141718202124)指向孤独,这10个题目反序计分,其中6条(148101622)指向非孤独。另外8个(2571113151923)为补充条目,询问一些课余爱好和活动偏好,使得儿童的回答更坦诚和放松,避免他们意识到量表的真正测量目的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回答,这8个题目不计分。

 回答分五级记录,从“始终如此”到“一点都没有”。对每条目得分做简单迭加得到总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 与对社会的不满越强烈。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总分范围为1680如果得分低于20分,则孤独感偏低,如果得分高于4O分,则孤独感偏高。

自评抑郁量表(SD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反映抑郁状态四组特异性症状:(1)精神性一情感症状,包含抑郁心境和哭泣2个条目;(2)躯体性障碍,包含情绪的日间差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体重减轻、便秘、心动过速、易疲劳共8个条目;(3)精神运动性障碍,包含思考困难和能力减退2个条目;(4)抑郁的心理障碍,包含思维混乱、无望感、易激惹、犹豫不决、自我贬值、空虚感、反复思考自杀和不满足,共8个条目。评分方法为每一个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中有l0项(第13478910131519)是用负性词陈述的,按上述l4顺序评分。其余10 (25611121416171820) *号者,是用正性词陈述的,按41顺序反序计分。

4.2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济南、滨州、临沂、莱芜选择被试,发放问卷170份,回收有效问卷155份,回收率为91.2%。被试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3-2 被试的样本分布

变量

变量含义

人数

百分数

性别

70

45.16%

85

54.84%

被试类型

普通儿童

50

32.26%

留守儿童

55

35.48%

流动儿童

50

32.26%

                    

 

 

4.3、实施方法

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方法,由8名心理学专业有主试经验的学生统一发放和施测。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讲解注意事项,打消被试疑虑,鼓励真实作答。将装订成册的问卷发给学生,为便于以后进一步研究并保证不记名回答的方式,宣布统一的指导语:“请大家仔细阅读试卷上的指导语,按照要求认真回答,不要漏答错答。回答问题时不要互相讨论,也不要考虑太长时间,按照真实情况回答。

4.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基本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三类儿童的孤独情况分析

该维度总分范围为1680,该研究实际得分范围为1679(32.5±11.8),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1)所示,在被试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与其他两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而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4-1 三类儿童的孤独得分的方差分析

 

N(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F

p

被试类型

普通儿童 50

27.5200

7.96994

40.828

.000**

留守儿童 55

29.9818

10.07654

流动儿童 50

45.7200

14.09160

性别

70

85

34.851

12.84161

.080

.778

33.7765

14.11971

注:* *p<0.01

 

 

 

 

1:三类儿童在孤独感上的得分比较

 


 5.2三类儿童的抑郁情况分析

该维度的总分(原始分)为33.46±8.55,标准分41.85±10.57。按中国常模结果,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本研究采用标准分,描述性结果见(表4-2)所示,在被试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与其他两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而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性别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4-2 三类儿童的抑郁得分的方差分析

 

 

N(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F

p

被试类型

普通儿童 50

47.2000

8.37879

12.912

.000**

留守儿童 55

48.1852

8.39378

流动儿童 50

56.8627

14.03000

性别

70

49.2000

9.99072

1.390

.240

85

51.9765

12.30754

 

 

 

 

2:三类儿童在抑郁得分上的比较


 

6、综合分析与讨论

6.1三类儿童的孤独概况分析

孤独这个维度在被试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与其他两类儿童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孤独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并且孤独感偏(M=45.7200>40)。

流动的孩子往往在不断变换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很难确立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使这些孩子在思维中很难形成“社会人”的概念,仅仅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这与人的社会性形成了极大的对立。同时来自城市孩子有意无意的排斥、冷漠和疏远;某些教师在对待城乡学生冲突中的偏袒;以及有些社会人士对这些儿童存有偏见,认为他们懒、脏、没有教养、地方口音严重等,不满甚至反对自己的孩子与之交往;再加上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是靠长年累月打工维持生计,造成亲情上的缺失,使这些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孤独心理,找不到归属感。

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在孤独体验方面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体验到的孤独感较低,这与刘霞、胡心怡、申继亮以往的研究相一致[],可能是因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其孤独体验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负向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社会支持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社会支持的存在可能激发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而且,与非留守儿童主要借助母亲的支持来缓解孤独体验不同,对于留守儿章来说,虽然母亲的支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但更为重要的则是来自老师的支持,这种支持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进一步表明来自老师的支持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性。该结果提示我们,虽然父母外出会造成家庭情感交流等功能的弱化,但来自老师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补偿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出现过高的孤独感受。鉴于此,学校教师应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多陪他们从事一些儿童比较感兴趣的活动,使其感受剑外界的温暖,从而积极面对困难,克服孤独感。

6.2三类儿童的抑郁状况分析

抑郁这个维度在被试类型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流动儿童与其他两类儿童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流动儿童的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并且抑郁水平高于常模(M=56.8627>53)。这可能是因为流动的孩子出生于农村,却生长在城市的夹缝中。他们不愿回到农村,但是行为习惯、生活水平的差异,加上学习水平的差距,让他们在失落与憧憬中挣扎、徘徊。在自卑心理的作祟下,孩子往往表现出过分看轻自己,多愁善感,缺乏求知的激情;处处保守谨慎,导致退缩行为,表现为容易慌张、胆怯、害羞、不敢参与活动等。我们预测社会排斥是导致流动儿童抑郁水平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抑郁水平偏低且他们之间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逐渐引起学校的关注,为了弥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的老师开始对这些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所以这些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大改善。

 

    7、建议与意见

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等的支持,而且广大父母和教师,在提供支持的同时,还需要帮助流动儿童学会如何有效地运用社会支持来抵御各种不利因素,充分发挥父母和教师的支持作用,这对于那些同时处于多种不利条件下的孩子尤其重要。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为儿童创建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家长之间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让孩子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及时表达、宣泄;亲友之间要经常联系、交往,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交往群体。其次,家长要学会做父母,家长自身必须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激励子女。利用尽量多的时间和儿童交流沟通,经常性地与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孩子每天的心理动态,以避免孩子在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中产生迷惑疑问。再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素质。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克服拔苗助长的心理,正确认识孩子的认知水平,让孩子在应有的认知空间内得到自由的发展。

3、转变观念,消除歧视,创设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政府应发挥舆论导向,对流动儿童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加以宣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社会的认识,使人们对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关心、重视、一视同仁;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为其子女接受教育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出钱出力、尽心尽力。同时,作为教育过程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对流动儿童应格外关心,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以平等的对待,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其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