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以鄄城鲁锦为重点
山东艺术学院调研团队
2009年7月12日,由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参与的“调研山东--《大众日报》山东大学生调查活动”——菏泽之行,在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鲁锦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大海副教授,团委书记刘昂以及吕慎刚老师的指导下圆满结束。此次调研活动为期四天,调研团队由四名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组成,自2009年7月9日起至7月12日以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为出发点,对菏泽地区的文化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该活动既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我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且为菏泽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艺术氛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得到了考察地多个县、镇的热烈欢迎及肯定。
此次调研活动以深入考察山东鄄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为中心,同时也对当地著名的曹州面塑、农民绘画、历史文化古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7月9日,调研团与菏泽市文化文化局进行了座谈,并在群众艺术文化馆馆长牛玉新的详细介绍下,了解了菏泽地区整体文化艺术概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及保护工作;曹州牡丹园之行,让整个团队充分领略了目前世界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园的风采以及菏泽牡丹花的历史、传说和高超的培育技术;深入曹州面塑代表村——穆李村,使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精湛的技艺以及民间艺术家们对于传统手工艺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和饱满的创作激情。
7月10日,调研团来到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巨野县。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有史料记载的民间传说,以及当代百姓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及重视赋予了这片渊泽之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考察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的巨野文庙的过程中,保存完好的古墓、文物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巨野县书画院里农民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底、创作热情,以及庞大的创作队伍和爱好者证明了“中国农民绘画之乡”的名不虚传;调研团一行还来到了在民间手工织绣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核桃园镇黄庞庄,亲眼见识了当地妇女们朴实而精湛的织绣技艺。
7月11日的鄄城之行是此次菏泽调研活动的中心环节,共分为乡间调查、参观和座谈三个部分。在乡间调查的环节中,调研团来到鲁锦的“民间传承人”家中,亲身感受拥有1900多种纹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的制作过程,并对制作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此后,调研团参观了山东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生产、销售链条以及中国鲁锦博物馆,再次肯定了鲁锦的发展潜力和它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与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的座谈,让来自大学校园的同学们深刻的感受到了鄄城人民强烈的文化责任感。开发鲁锦并不仅仅是要形成一个有创意的新型文化产业,更重要的是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独特的、全民共享的传统文化。
此次对山东菏泽的实地调研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是研究仍在进行当中。同学们将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菏泽地区的文化经济寻找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并在社会实践的中实现自我锻炼、自我丰富、自我完善。
当今民间艺术的生存语境经历着从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到现代多元的文化市场的剧变。此次调查重点就是观察在语境变迁下,民间艺术寻找自身新位置的努力,以及不可避免的新的生态问题。
此次调查选题经历了从关注山东省民间艺术整体现状到聚焦菏泽市的地域个案,从对民间艺术的普遍浏览到侧重于鄄城鲁锦的产业经营。调查方法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结合的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普通民众对鲁锦等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获得一个相对广阔的整体印象。而对民俗事象的传承人和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进行知识解读和运营机制的深层个案理解。这样既不会流于空泛,又能避免角度的狭窄。团队努力的进入现场,走进民间艺术生产、销售、设计、传承的第一线,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主,获取了最鲜活的现场生态。
下面就菏泽民间艺术的生存状况展开民俗生态、产业开发、知识产权三方面的报告和探析。
民俗生态分析
菏泽地处鲁西南,是中原文明与齐鲁文化的交界地带;又地处黄泛区,经历了母亲河的数次改道,是黄河民俗的重要土壤;此地郓城、巨野是古来尚武之乡,又是梁山故事的起源之地。正因为这样特殊的文化地缘,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民俗事象保留了更传统的原貌。在当地领导的重视下,菏泽市非遗数量在全省名列第一,在全国地市中名列第二。
非遗保护的根本和关键是健康的世代传承,而非单纯的记录和圈护。非遗名录的剪切和选择,往往是对传统民俗事象的凝固的保护,当作博物馆的活化石。但民间艺术毕竟只有在民众生活中发挥更活泼的效益,在市场经济中适应多元变动的文化需求,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积极应对文化市场,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培养扩大消费群,可能有助于民间艺术更鲜活的传承。
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是曹州面塑的代表村落和传承单位。以李氏面塑的第五代传人陈素景为例,她师从公公李芳清继承传统技艺,现今又成为山东省和菏泽市面塑协会会员,通过协会宣传和推销其产品。陈素景不仅善于制作古有的西游记、八仙故事,也积极模仿电视书报中的形象创作。当地领导带来一张流失海外鼠首、牛首图片报道,她几分钟就完成摹制,令游客惊叹。观察到儿童爱吃爱玩的棒棒糖,艺人几秒钟随手模仿而成,居然受到孩子们热烈欢迎。
积极的面对市场、顺应政策,穆李面塑形成了良好的村落生态。面对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村民人人参与、家家动手,面塑技艺得到积极的传承和创新。而更多优秀的面塑会员,已经主动走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成为现代企业的艺术雇员。更令人惊喜的是,1981年出生的李效普2004年5月参加了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并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在鲁哀公西狩获麟的神奇之乡巨野,文庙古迹代表的传统,农民绘画代表的艺术和手工锦绣代表的民俗在这片土地上交织辐辏。在菏泽书画院的走访中,王大海老师指出,当地的农民绘画是工笔手法创作中国画,技艺的养成是工艺美术师式的培训。扎实的基本功,精熟的摹仿技艺是其画作的突出特点,然而如何提升品质、增强画师意境的修养,是此地农民画走向高端市场和地域特色的关键。
因为山区较为封闭的地理,核桃园镇黄庞庄的传统手工机织布绣得到很好的保留。但男子采石、女子织锦的惯性能否持久呢?妇女织锦从少女为出阁准备嫁妆到今天的娘家娘对嫁女的一番心意,当地的布绣在婚娶礼仪、民俗生活中的地位在渐渐地滑落。在最小四十岁的这些织女退出舞台后,由谁来继承这些一针一线的浸着血汗的技艺呢?
孔子感麒麟而逝的传说是巨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个麒麟之乡传承着许多鲜活的麒麟故事。然而正如北师大教授赵世瑜指出的重要问题,非遗传说的评定大多依靠的历史文献,而往往忽略传说故事的民间生存。麒麟传说是巨野地域文化的最鲜明形象,能否借助本地农民绘画保留麒麟文化的神圣感,增强地域民间文化的内在整合,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课题。
在鲁锦开发较为成熟的鄄城,当地的鲁锦工艺品公司给出了产业经营的新思路。路维民先生身兼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文博副研究馆员、山东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的职务。他既是重视非遗保护的地方官员,又是文化责任感很重的企业经营者。路维民坚持鲁锦的手织技艺,重视提升鲁锦的文化品质,在与政府、学者、市场的积极沟通中,逐渐的开拓着产品市场。
作为尝试鲁锦在现代市场语境下求生存的关键人物,路维民已经是鲁锦从织女、公司、学者、政府、市场,各方参与的新的民俗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如何走出小作坊的代理销售模式,又确保鲁锦作为非遗的文化传承特色,是摆在路维民和社会各方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王大海老师对鲁锦开发和产权保护的积极参与,是学者在新时代面对民间艺术的一种更为主动的姿态。学者和高校对民间文化的研究思路,从生产-学习-研究的被动的静态的整理记录转变为研究-学习-生产的积极参与和设计创新,自觉地影响和培育新的民俗链条,在尊重市场的生存逻辑下,积极地延续我们民族民间智慧的血脉。
作为乡土社会男耕女织传承下来的美丽碎片,民间艺术如何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时代,在新的语境下如何继续吐露芬芳,的确是难解的问题。作为一种口传心授的非实物传承,非遗在日益走出家庭小作坊式的生长传统。而在当代市场舞台里寻找到自身新位置的努力,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完美的答案。但相信先辈们留下的这些智慧结晶,必将以不同的形式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产业开发探究(以鲁锦为例)
菏泽市地处鲁西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发展至今,仍然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及民间技艺。鲁锦,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一种手工纺织品,除具有独特的生产技艺、民族特色外,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浪潮中,鲁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鲁锦:
鲁锦全称为“鲁西南织锦”, 系鲁西南地区民间的棉织花布(粗布),因织工精细、绚丽多彩极似织锦而于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由于鲁锦系纯手工制造,技艺繁杂且花样繁多精美,“鲁锦制造技艺”于2007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日益受到重视。菏泽市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执行董事兼菏泽市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鲁锦,就是在菏泽地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发源于民间的、手工织造、纯棉质地且使用了提花技艺的手工面料。而那种利用现代技艺,采用机器织造的同种质地的面料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鲁锦。
二、鲁锦产业发展现状
在为其四天的实地调研中,通过深入调查和了解,调查团队获得了丰富的资料,针对鲁锦的现状以及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当前,鲁锦的发展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鲁锦仍然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用品。
通过调研发现,棉花种植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明之前,棉花传入本地区并逐渐得到推广种植。至元明之际,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手工纺织品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主要体现为纺织品花样的增多,织造技艺的进步等。此时,真正意义上的鲁锦初具雏形,但并没被赋予现代意义上的“鲁锦”称谓,而只是作为日常生活所需面料而生产。服饰鞋袜,床单被褥等日常生活用品几乎全部用此种面料。直至今天,鲁锦作为生活基本必需品的传统依然在广大农村地区存在。
2、鲁锦作为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节庆用品被广泛使用。
鲁锦由于纹样繁多严密,不同的纹样都喻示着当地人民朴实的生活愿望。例如:鲁锦花纹样式之一的“长年有余”,喻示着人们希望庄稼活得好收成,生活富裕的朴实愿望;“八个盘子八个碗,漫天的星星乱挤眼”不仅体现出织女们高超的纺织技巧,同时也喻示着天人同乐、天人同欢的美好愿景……正是由于鲁锦所具有的除了上述实用价值以外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鲁锦在当地又被作为当地男婚女嫁时的聘礼或贺礼使用,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
3、当地人对鲁锦所具有的经济价值认识在不断深化。
在调研过程中认识到,鲁锦,作为当地所特有的一种产品,长久以来一直担负着上述两项最基本的功能。但是随着当地人商品意识的觉醒和市场意识的强化,对鲁锦价值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改变。在调研团队对农村所做调研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了解到,许多的农村织女们现在所织造的鲁锦,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家庭日常使用和作为婚庆礼品,而是为以鲁锦作为产品进行销售的公司生产原始的布料,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报酬。
三、鲁锦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大的环境中,鲁锦正在逐渐的被作为一种商品在进行着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现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鲁锦”名称之争
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长久以来,关于“鲁锦”是一种商品的通用名称还是商标之争的争议一直存在,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而这种对于商品名称的不确定性给“鲁锦”这种商品的宣传推广、对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进而对于“鲁锦”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都将带来长期不利的影响。
2、纯手工织造同机器纺织之间的竞争
在调研团队同菏泽市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执行董事兼菏泽市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的座谈中了解到,鲁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民间的纯手工织造的、纯棉质地的且采用了复杂的提花技艺。路馆长认为,纯手工织造以及提花技艺的运用是鲁锦最大的特点之一,“在日益工业化的今天,手工产品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蕴含了更多的价值量,同时许多的鲁锦织造技艺是现代任何纺织机器都难以达到的,在我看来,机织的鲁锦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鲁锦,而只能算是一种一般的棉布”。尽管如此,在眼下的市场格局中,机织产品依然占据了半壁江山,许多的机织产品冠以“鲁锦”名号,使真正意义上的鲁锦的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断缩小。而随之带来的就是产品利润的下降,“前两年鲁锦生产初具规模的时候,平均利润在百分之十几,但现在却不到百分之五”。
3、已有的鲁锦企业规模大小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了解到,随着人们对鲁锦经济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鲁锦企业也大量涌现,遍地开花。但是,通过走访看到,在已有的鲁锦企业中,真正具有一定规模的却并不很多,相当多的企业生产员工不足20人,基本呈现出一种作坊式生产方式。产品的数量和规模难以提高,同时,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是产品质量整体上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
4,缺乏行业组织
行业组织在规范一个行业的健康正常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据路馆长介绍,眼下,即使是作为鲁锦发源地的菏泽鄄城县,至今没有同鲁锦相关的行业协会组织,而这种行业协会组织的缺失,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鲁锦行业竞争混乱无序,缺乏统一的关于产品的标准以及行业间的协调配合,这给鲁锦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5、现有运营模式单一原始,难以具备产业化发展规模
据路馆长介绍,现有的鲁锦运营模式一般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负责加工销售的鲁锦公司向农村中具有鲁锦纺织技艺的农户免费提供原材料,农户只负责把原材料织造成鲁锦产品的原材料,然后由公司加工制作成产品进行销售。而在当地,很多农户只是把鲁锦制作鲁锦当作一种农闲时的副业,而并没有当成主业。一道农忙时节则难以保证鲁锦的正常生产。这些因素给鲁锦的生产和销售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6、鲁锦技艺的传承面临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鲁锦技艺面临着流失的危险。在调查采访中,真正熟练掌握鲁锦织造技艺的织女年龄平均在35岁以上,而年轻人则或者也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或者外出求学,对鲁锦的织造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这同鲁锦织造技艺的难以掌握、经济回报尚不明显不无关系。这种现状导致在当代年轻人中真正掌握鲁锦织造技艺的人数极少,而技艺出众者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在鲁锦生产中,并无相关的文字资料供参考借鉴,长期以来一直以“口传心授”这种方式进行传承。这给鲁锦织造技艺的保留传承带来了诸多的局限性,难以避免诸多技艺的流失。
7、鲁锦销售渠道狭窄
通过对相关的鲁锦生产销售企业的了解,在已有的销售模式中,网上宣传网上订货是其最主要的销售方式,网络宣传在产品销售中占据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次则是客户主动前来订货,但所占比例并不很大。总其原因不难看出,对于当地大多数企业来说,其经济实力尚难以通过支付巨额广告费的形式在其他更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上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而只能借助于网络这种资金需求比较少的宣传渠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促进产品的销售。销售渠道的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鲁锦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规模。
四、关于鲁锦产业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划定对于“鲁锦”含义的界定,加强鲁锦织造技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使当地部门和市场主体增强商标意识,维护鲁锦这种产品的文化品牌。针对当前鲁锦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的加强对鲁锦织造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可针对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定期培训的形式,可以采取企业和政府加农户相合作的方式获取所需资金,提高鲁锦生产者的技能,同时注意引进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技术使其同传统鲁锦相融合,针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研发新的品种和样式。此外,可以借助适当的媒体渠道宣传普及鲁锦的相关知识,在学校中适当设置相应的手工课程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成立鲁锦行业协会组织,制定行业标准
针对当前鲁锦市场杂乱无序的状态,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组织,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规范其生产经营,规范市场竞争,保证行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3、拓宽渠道,促进生产和销售
当地政府要树立品牌意识和增强观念,充分认识到鲁锦其所具有的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简直、文化价值,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可采取同当地企业相互合作的方式,共同促进外界对鲁锦认知度的提高,进而带动鲁锦的更大的发展。
知识产权保护(鲁锦之争)
鲁锦不同于山东其它地区的民间土布,它是以棉纱为原料,在木制的织机上,由手工操作织成的彩色纺织物,鲁锦是以棉花为主要的原料,手工纺线、手工染色、手工织造的纯棉制品;从技艺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平纹粗布类和提花彩锦类。鲁锦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鲁西地区,以西南地区的菏泽鄄城和济宁嘉祥的鲁锦在色彩和纹样上最具代表性。由于这两地在鲁锦的开发和销售上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因此也引发了一场两地的“鲁锦之争”。这就是备受菏泽和嘉祥人民关注的“鲁锦商标侵权案”。
“鲁锦”到底是鲁西南民间手工提花纯棉布料及制成品的通用名称,还是企业的商品名称?这是原被告双方争论的焦点。围绕“鲁锦”的商标权,位于嘉祥县的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和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之间展开的诉讼升级。本案也是我省首例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讼案件。
据介绍,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原名嘉祥县鲁锦实业有限公司。 2007年4月,该公司把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早在 1999年就将“鲁锦”注册为商标,鄄城这家企业在企业名称和生产的产品上使用“ 鲁锦” 字样侵犯了他们的商标权。他们提出,鄄城鲁锦工艺品有限公司立即停止生产、销售“鲁锦”的侵权行为,并销毁已经生产的侵权产品和包装;变更企业名称,去掉其名称中的“鲁锦”字样;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等。
表面看来,这是一桩商标侵权案。然而,分歧就出在对“鲁锦”涵义的不同理解上。“通用名称不能做为商标,”鄄城县鲁锦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路维民说,“‘鲁锦’不仅是民间手工提花纯棉布料及制成品的通称,而且代表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一种工艺。”
山东鲁锦实业有限公司却坚称“鲁锦”是自己的企业法人创造的名词。该公司总经理袁慧丽说:“把‘鲁’和‘锦’组成一个词,我们是第一个。”“如果我们违法,工商局怎么会批?现在我们不但在中国,还在海外注册了‘鲁锦’商标。”她说,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鲁锦”已经成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不光鄄城县鲁锦工艺品公司一家,还有一些公司打着“鲁锦”标识的产品扰乱了市场。
路维民证实,在鄄城鲁锦生产企业有20多家,整个菏泽市有三四十家,自己公司的规模是比较大的,但没法和嘉祥比。他说,他的公司是工厂加农户的运作方式,如果败诉,关系到好几个村的加工户。他还说,嘉祥公司之所以能够成功注册“鲁锦”商标,可能是因为国家工商总局商标评委会不了解具体情况。鄄城鲁锦公司已经提出申请,要求依法撤销该商标,有关部门已经受理。
路维民介绍,从 1985 年开始,山东省委、省政府在鄄城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民间织锦调研和开发,并在山东省工业展览馆成功举办“鲁西南织锦与现代生活展”,后于1986年5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鲁锦与现代生活展”。“ 鲁锦”之名就是在赴京展览前由北京和济南的有关专家集体定名并报省委、省政府同意后开始使用、并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的。他特别指出,1995 年鄄城在山东省文物局注册成立了中国鲁锦博物馆,并在国家文物局备案。2006年12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山东省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 月,鲁锦织造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此,袁慧丽认为,鄄城鲁锦公司是“打了个擦边球”。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鲁锦织造技艺”,而非“鲁锦”,她强调,“锦”只能是指“丝织品”,棉布怎能叫“锦”呢?“鲁锦”两字作为商标,寓意“既原始粗犷又华丽的美”。
“嘉祥鲁锦”与“鄄城鲁锦”对簿公堂时,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没有采纳鄄城公司的证据。路维民于是上诉到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所谓的商标,是识别商品或者服务的标志。我国《商标法》上的商标,是指在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所使用的,用以识别不同生产、经营者所生产、制造、加工、挑选或者提供的服务,由显著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可视性标志。我国《商标法》第十一条规定:“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注册:……仅有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的……”这样规定目的就是禁止将通用名称独占使用。什么是通用名称,法律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从1982年颁布一直2003年修改的商标法及实施条例,历经多次修改,一直有关于通用名称的规定,却始终没有对通用名称做一个法律上的界定。我们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的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知识产权法学》书上找到学者的描述:“商品的通用名称是指一种商品区别另一种商品的规范化称谓,也包括人们习惯使用的俗称、别称”,根据学者的说法通用名称不仅仅是商品的规范名称,也还包括俗称和别称。一般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约定俗成被普遍使用的某一种类商标的名称。
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作为黄河文明的代表,鲁西南民间织锦的存在和发展是黄河文明的见证。鲁锦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经济价值是巨大的。“鲁锦”这一名称并不是历史上就有的,民间俗称为“土机布”、“家织布”、 “老粗布”“土布”或“手织布”。 1986年1月由山东省经委、山东省妇联、山东艺术学院和山东省二轻厅主办,在济南举办了“鲁西南织锦与现代生活”的展览,在本次展览的研讨会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刘洛山、廉晓春等专家对鲁西南织锦的评价为:色彩斑斓,似锦似绣,令人爱不释手,并将这项手织工艺定名为“鲁锦”。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棉纺织历史研究、传统织锦图案艺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由此我认为“鲁锦”是鲁西南地区织锦的通称而不是商标。
将行业通用名称注册为商标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打破行业的惯常规则独自占用该名词,借以排斥其他竞争者,这种想法是法律所禁止的。
通过上述案例,双方激烈的争辩我们可以看到鲁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个人认为双方争论的最终焦点其实还是鲁锦所代表的经济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鲁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够形成产业化开发发展的典型代表。因此应该加强对鲁锦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对鲁锦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
鲁锦的外观设计是对鲁锦的外表所做的设计。外观设计是形状、图案、色彩或者以上结合而成的设计。而游离于作品之外的外观设计不能作为外观设计受专利法的保护。外观设计必须是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即该外观设计能用于产业上并能用于批量生产。外观设计必须具有美感,外观设计主要是为了美化产品,促进商品外观的改进,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满足人们对产品在视觉上和感官上等精神方面的不断追求,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我们的鲁锦上的精美图案花纹完全符合这一要求。更重要的一点外观设计专利法保护的是美术思想而不是技术思想。
因此对于鲁锦的外观设计的保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鲁锦产品设计师或者设计单位和企业首先要树立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的观念。要对自己的产品外观设计主动向国家专利机关申请专利权,运用专利法保护自己鲁锦产品的外观专利权。
2)、国家相关行业的管理部门需要明确侵权标准并和知识产权部门强强联合研究制定一个比较明确可供相关人士参考的鲁锦外观设计标准,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利害关系人的权责范围。
3)、设计师或者相关鲁锦企业可以考虑扩大专利保护范围,可以申请鲁锦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深度外观设计专利。
4)、相关部门要缩短外观专利的审批时间。国家各部门之间要明确权利范围,避免多头审批,减少各部门之间的交叉管辖。
鲁锦产品的商标权保护
以鲁锦服装产品为例来说。对于服装品牌的违法侵权行为通常是以复制模仿他人的服装款式或者外观设计进行批量生产的为最常见的方式,因而利用商标法对服装品牌进行保护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商标法规定:“未经商标注册所有人的许可,不得在同一种商品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类似的商标”。
对于鲁锦这个经济价值潜力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它在商标权保护上做到以下几点:
1)、鲁锦作为刚起步的产业应跨越国际贸易壁垒。一方面要增强企业自身或者上边全所有人的商标权保护意识。在国际市场是那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状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鲁锦生产企业应放眼全球加强与各区域之间的往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打破贸易壁垒。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商标的作用。
2)、积极运用国际规则,扩大商标商标范围。积极开展同行业的交流,相关行业的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国际协作。加大鲁锦服装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几十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也是过犯市场经济秩序,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政府和鲁锦服装企业都应当以认真负责积极地态度加强鲁锦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广泛合作与保护。
关于鲁西南织锦的后续工作
此次关于鄄城县鲁西南织锦的调研活动对于山东艺术学院来说只是一个开始。鲁西南织锦作为我校的重点文化产业研究项目,其后续开发将由各学院、各专业携手推动。我们将结合各个专业的优势与特长,从前期策划到中期制作,再到后期宣传,将鲁西南织锦打造成一个兼具现代文化品位与传统民族特色、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的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民俗艺术品。
1)关于鲁西南织锦的创新
在我院的开发计划中,鲁西南织锦将改变原有的产品、花色单一的现状,这一部分工作主要涉及的院系主要包括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过去的鲁西南织锦基本是作为简单的生活用品面世的,包括床上用品、箱包、衣服,以及简单的装饰品。在我们的新一轮开发策划中,鲁西南织锦的生产领域将与设计学院的室内装潢等专业相结合,广泛应用于家具、家装领域,创造现代感与民族感相融合的艺术风格。另外,我们将在现有花色的基础之上,结合鲁西南织锦的纺织特点与传统文案,设计更多更好的纹样,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增强其观赏性,以便其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我们的设计原则包括民族性与时尚感相结合,鲁锦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以及观赏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在我们的开发理念中,鲁西南织锦将成为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带有中国民间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
2)关于鲁西南织锦的宣传工作
我院关于鲁西南织锦的宣传工作主要包括产品宣传与文化宣传两部分。在产品宣传方面,我们将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通过生动、活泼、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鲁锦进行重新包装,打破原先的标语式、图片式宣传模式。我们可以在音乐、戏剧、影视创作中融入鲁锦的成分,并且可以专门为鲁锦量身打造各种形式的宣传节目,让鲁锦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还可以针对鲁锦的设计、生产过程拍摄宣传片或者纪录片,既能够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又能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在文化宣传方面,鲁西南织锦作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将与普通的宣创活动有所区别,在以上宣传方式的基础之上,我们将充分发挥鄄城县鲁锦博物馆和山东艺术学院鲁锦博物馆的作用,提升鲁西南织锦的文化品位和历史认知度,使鲁西南织锦成为众所周知的国际级为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从民俗生态、产业开发、知识产权保护三方面思考,民间艺术的生存语境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在城市化、市场化的路上。民间艺术所依循的传统生活在急剧改变,民间文化的内在逻辑也要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传统手工艺尚且面临着产业运营和文化传承的矛盾,地方戏曲和民歌小调的传承就更加艰难。但路维民为代表的有着强烈文化责任感的经营者,在努力的走出一条延续文化血脉的产业新路。在更开拓的视野中,寻找文化传承和产业运作的结合点,实现新语境下的生存。
感谢团省委、大众报社对大学生深入基层、走进民间的鼓励和支持,感谢艺术学院团委对调查团队热情的指导与帮助。正是因为各位师长织起了田野关系的锦绣,我们才得以舒展筋骨添缀些质朴的花朵。
陶渊明曾经歌唱:“越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民间生活是艺术的活水之源,乡间民众是智慧的田野主人。这次汗水映着微笑的菏泽之行,教会了我们倾听百姓的故事,寻访朴素的智慧,歌唱真实的生活。
我们的调查不是对民俗原貌的整理记录,而是关注民间艺术在现代市场中的动态流变。调查重点要从记录一种事实到追踪一种变化,因而对以鲁锦为代表的民俗事象的调查,就应该是长期的跟踪追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
参考书目:
1,王大海《浅谈鲁锦艺术进行城市景观形象创作的几点思考》山东艺术学院硕士论文;
2,《探寻追忆与再现——齐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作者:刘清春孙晓天 位鲁江 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