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庆祝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经济成就

回眸春天故事 展望未来新局

巨幅邓小平画像下,川流不息的车辆传递着深圳仍在快马加鞭向前赶的气息。而立深圳,阔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文明城市。

  新华社23日播发长篇通讯介绍

  深圳经济特区30年发展成就与启示

  回眸春天故事 展望未来新局

  王攀 詹奕嘉

  而立深圳,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文明城市。空中看深圳,高楼林立,美不胜收。 记者 陈富 摄

  深圳新闻网讯 巨幅邓小平画像下,川流不息的车辆传递着深圳仍在快马加鞭向前赶的气息。

  以这个城市名字命名的经济特区即将迎来三十岁生日。

  责任、目标、方向——在深圳特区迎来自己“而立之年”的时刻,不论是回顾特区的成功经验,还是观察她正在探索的发展道路,作为中国特区建设的典范,深圳的成长对其他特区甚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正是在这些“特区启示”的基础上,人们期待深圳这座“改革之城、创新之城”,能继续担负起试验田和探路者的使命,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

  深圳特区的发展成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是勇于解放思想、敢于“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精神推动所致

  今年8月,《深圳2040城市发展策略》项目正式启动。这份新鲜出炉的研究计划打算用12个月左右的时间,为深圳未来30年的发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寻求民生幸福城市的建设新举措、谋划世界先进城市的新内涵、搭建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途径。

  “我们希望这份发展策略首先能突出创新特色,让深圳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继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深圳市常务副市长吕锐锋这样说。

  坚持改革、深化开放——从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特区成立那天起,改革、开放这两个词汇就被烙印在深圳特区每一步的发展脉络之上,成为推动这座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深圳的改革,是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坚持特区使命,不断解放思想、不怕牺牲短期利益、积极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早在建立之初,特区就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造了“深圳速度”,让全国为之振奋。

  深圳的改革,是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扩大开放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定之举。

  30年来,深圳利用外资和国际先进技术,从“三来一补”企业起步,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城市,形成了较高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和高度的外向型经济。1979年以来,深圳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56.2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27%。

  2009年,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数累计达166家。“通过坚持对外开放,自身资源不足的深圳快速吸纳国际资源和要素,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对全国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罗力说。

  深圳的改革,是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的统筹行为。

  进入新世纪以来,深圳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积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成立行业协会服务署改革办公室和市政府服务大厅,推行电子政务,改革重大投资项目审批制度,加快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以来,深圳还率先在全国推进“大部制”等改革举措,为全国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

  深圳特区的成功,在于坚持把创新当做特区的灵魂和生命,向创新要发展优势,向创新要发展资源,向创新要发展空间

  就在本月中旬,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听取了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后,向这座刚刚扩容的城市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深圳为全国的医改“探索新路”。

  他说:“希望深圳能够在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卫生事业改革上,探索出一条投入少、产出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发展新路。”

  深圳的创新首先是思想和观念的创新,作为市场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深圳特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不畏艰险地冲击计划经济的约束,为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深圳以大无畏的创新精神敢于思考、勇于实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屡有创举。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第一家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机构、土地转让第一槌……

  深圳的创新,是发挥市场经济优势、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结果,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之后,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开始诞生。

  2009年,深圳PCT专利申请3800件,同比增长40.3%,占全国年申请量近一半,连续5年蝉联全国第一。这个并不具备强大科研资源的城市,却不仅拥有招商、平安、中集、万科等传统行业的巨头,也出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名牌企业。

  深圳的创新,还有赖于一个主动承担责任的政府来充当必要的保障,维持市场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深圳市政府出台上百条政策,涉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产业导向、财政补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市先后出台的《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等3个纲领性文件,促成深圳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从萌芽、成熟到飞速成长。

  200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07.8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55%,比1991年的8.1%提高46.9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追求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典型体现

  2009年深圳本地生产总值达到8201.23亿元,比1979年增长979倍,年平均递增25.8%,创造了世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奇迹。这一年,深圳人均GDP达1.36万美元,达到国际公认中等发达水平。

  对此,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认为,深圳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验证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能够成功。

  特区建设三十年极大地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2009年,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为彩色电视机126.2台,电冰箱97.1台,移动电话223部,组合音响46.2套,空调器210.8台,家用电脑102.9台,家用汽车32.9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6.64平方米。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上。现在,特区正雄心勃勃地筹划建立起一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这里,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当地音乐厅举办交响音乐会,市民可以免费领票欣赏。

  深圳是全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城市之一,70%以上的常住人口均是流动人口,如何让这些来深建设者享受到公平正义的待遇,是深圳特区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的严峻话题。199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1994年11月,深圳颁布全国首个工资保障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最低工资条例》,最低工资成为法定制度。2010年,随着深圳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特区内外实行统一的最低工资标准,使特区外占半数以上外来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得到提高。

  然而,回顾30年的特区建设历程,人们也深切感受到,特区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等“四大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仍未得到根本性突破,迫切需要特区集中力量加以解决。

  对此,广东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达对深圳的期望:“如果深圳能继续保持真善美的城市化,民众在经济上易于就业也易于创业,在政治上享受充分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在文化上拥有多元化的精神享受,促使社会更加稳定、更加和谐,这就是特区未来的方向。”

  新华社深圳8月23日电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