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评论综述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怎样诞生的

国贸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奇迹。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53层的国贸大厦标高160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成为深圳特区享誉全国的标志性大厦。

1984年9月4日,国贸大厦封顶。 江式高 摄(本报资料图片)

  搞滑模,我们一定要成功

  国贸大厦能够高标准如期建成,关键是成功运用了滑模工艺。用今天话说,是拿下了建筑行业的“高科技”。

  我们在1982年5月开工后,用半年时间打完地基,随后又完成了地下和裙楼的施工。在进入大楼主体建筑施工后,即开始试验滑模工艺。

  传统施工用的是翻模工艺,是在大楼的外部密密麻麻搭建一圈脚手架,一直搭到最顶层。然后一层层地制模板、轧钢筋、浇水泥;搞好一层,把模板拆下,重新翻制,再轧钢筋、浇水泥……一个1530平方米的层面,工期最少得15天。50层主楼,封顶要750天。

  滑模的优点在于,不需要搭建脚手架,用模板做成板墙,然后将混凝土从墙心中间灌入,模板“滑”升,混凝土墙就立在那儿了。整个一个平台,可以一边轧钢筋、一边浇铸混凝土,一边外筒内筒及宽梁同时滑升,几道工序衔接紧凑,同时进行。因此效率成倍提高。

  但是滑模工艺的难度很大。滑升快了,混凝土尚未成型,墙体会软瘫、坍倒;滑升慢了,混凝土已经凝固,墙身会被拉裂。而且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又受到水泥质量、操作水平和气温等因素的制约。关键是要找到模板滑升的最佳时机。这就要通过反复的试验,积累数据和经验。

  正是因为滑模施工难度太高,建筑行业并未广泛使用。别说内地没有人用过此法,即便香港那么多高楼大厦,也只有胡应湘先生建的和合大厦用过滑模。上世纪40年代曾经因为滑模失败,在丹麦死伤了30多人;在美洲损失过几千万元。中建三局要在深圳吃这“第一只螃蟹”,无疑要冒巨大的风险。

  但是三局的领导们有一种强烈的创业冲动和使命感。局长张恩沛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通过滑模工艺才能创造效益,提升我们在建筑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和形象。滑模工艺寄托着中建三局3000多员工的希望。”

  当时张恩沛局长在湖北主持全局工作,但时常到深圳工地上来。不能来,则通过电话遥控指挥。特区初创,配套设施奇缺。我们这么大的工地,不可思议地居然没有一部长途电话。我每天晚上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赶到深大电话公司去挂长途,向他汇报。

  从1983年6月到10月,我们整整攻了4个月的关。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因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正在凝固成型的墙体被严重拉裂,里面的钢筋暴露出来,操作工47小时下不了火线。

  我们未免有点沮丧。

  主管基建的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亲临工地为我们打气:失败乃成功之母。千万别气馁,把拉裂的墙体打掉重来!

  市基建办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黎克强来到工地。他把滑模试验视为己任,虽然63岁高龄,但三顿饭都吃在工地,与我们共同攻关,经常忙到半夜才回家。

  干部和工人们憋着一股劲,调整了滑模的提升时间:即在水泥初凝之前开始提升。但是,又连试两次还是不成功。

  滑模究竟能否成功——有一股乌云压顶的感觉。

  有人说风凉话:滑模滑模,要是从顶层往下滑,滑不成只影响一层;现在从下往上滑,滑不成,得影响几十层。还是别再搞了。

  有人说,不是不允许失败,但是拿中国第一高楼做试验风险太大!国贸大厦耗资一点二亿,弄糟了你们公司赔得起吗?!

  也有人好心地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按老办法搞吧,虽然慢,但保险。

  各种各样的指责和劝阻如同一条条绳索要把我们拉回来。

  压力再大,我们硬着头皮顶着。心里知道,经过三次失败,离成功其实已经不远。三局的领导也没有批评我们,干部工人们更无半点怨言。有个工地管理员表态,我宁可去坐牢,也要搞下去。

  多次到工地上视察过的梁湘、周鼎等市领导,表态坚决支持我们继续试验。罗昌仁说:“我们要把成功的机会给三局!”

  当时在现场负责的除了我和爱人外,还有39岁的党支部书记、施工副指挥厉复兴,36岁的工地主任、施工总指挥王毓纲,26岁的滑模主管、设计组组长罗君东等。年轻人有冲劲也有韧劲,我们聚在一起测算数据,模拟试验,越试心里越有底,觉得我们一定要成功,我们一定能成功。

  怀着必胜的信念,我们全面分析了失败原因:出模强度的难题已经解决,剩下的主要问题就是浇灌速度问题。

  1530平方米一层的平台,需要2400多立方的混凝土从多个方位同时浇灌。因为设备不足,导致混凝土供给量跟不上。只要大幅度地提高混凝土供给,保证均匀浇灌,就可能闯过这一关。

  在总局和市政府以及银行的支持下,我们贷款又增置了4台搅拌机、一个搅拌站、一个输送泵,一个爬塔(用来垂直运输混凝土)。

  根据新的研制方案,第四次试滑于1983年9月18日晚9点开始。

  张恩沛局长亲自从武汉赶来,坐镇指挥。

  罗昌仁副市长当晚7点就赶到了工地,为我们压阵。

  在开工之前,张局长做了动员。他说:“同志们,4个月的努力和煎熬,今晚就要见分晓!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中建三局领导都在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可以肯定的是,所有技术上的难点和障碍都已被我们克服了,现在就看我们的临场发挥,看人的因素了。所有的岗位、所有的工序、所有的作业都不能有任何的疏忽与差错。今晚,我们一定要把滑模拿下来。”

  一声令下,搅拌机和输送泵开始轰鸣。

  水泥每浇灌30公分滑模将提升一次。

  晚11点,是预定的第一次滑模提升时间。工地上一片肃静。分布在1530平方米操作面各个关节点位置的576个油压千斤顶同时启动,“哒、哒、哒、哒”,576个马达声清晰而惊心。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