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评论综述

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是怎样诞生的

国贸大厦主体工程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奇迹。按照中南设计院的设计方案,53层的国贸大厦标高160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将成为深圳特区享誉全国的标志性大厦。

国贸大厦总设计师、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副局长朱振辉。本报记者 张万极 摄

  我和罗昌仁副市长、张恩沛局长、黎克强总工和工程指挥部的成员们蹲在滑模平台的下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拉模的过程和效果。

  自重280吨、结构庞大的滑模,慢慢地同步被顶升起来。一公分又一公分。混凝土墙脱离了模板,像一排长城,稳稳地矗立在眼前!青灰色的墙体柔和、光滑、坚实,没有一丝裂缝,在工地夜灯的照射下,像婴儿的皮肤一样令人心醉。脱离模板怀抱的墙体,迅速地凝固、成型,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

  继续浇灌,继续提升,滑模整个提空后,宣布一层大楼完成。经过激光检测,楼层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完全符合标准(最后大厦竣工时,大厦的倾斜度只有3毫米,远远超过了国际水准)。

  第四次滑模成功了!巨大的喜悦代替了巨大的压力。

  罗昌仁副市长擦着眼角的泪花,与我们一个个握手:“太不容易了!祝贺你们!祝贺中建三局!”

  我按捺住猛烈的心跳,拿起麦克风对着工地周围沉默地等待已久的1600名员工说:“同志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滑模成功了,我们胜利了!”

  工人们听罢,先是瞬间的寂静,接着就欢呼起来。工人们把安全帽从头上摘下,使劲地挥舞着,喊叫着,拥抱着,泪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

  此情此景,使我想起自己的父辈们欢庆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的时刻,想起我们中建三局这些年所走过的艰辛历程,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百感交集、无以言表。

  滑模工艺的试验成功,立刻就使我们的效率提高了一倍:从十五天一层,变成七天一层。

  1984年3月,大厦建到20层以后,由于工艺水平的提高,这个记录又不断地被刷新:六天一层,五天一层,四天一层。

  建到30层,终于实现了三天一层——“深圳速度”由此诞生!

  “三天一层楼”也是“深圳效益”的象征

  1984年9月4日,国贸大厦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封顶仪式上,工人们买了一挂总长160米的鞭炮,从楼顶直挂下来,用钢丝绳拉着,足足燃放了二十多分钟。

  在国贸大厦完工以后,中建三局的品牌从此打响,实力大大增强。随后又承建了发展大厦和68层的地王大厦。

  1992年1月20日上午9时,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途中特地参观了国贸大厦,受到深圳市民自发的热烈欢迎。他健步登上国贸大厦顶层旋宫,俯瞰深圳特区经过10余年建设所呈现的壮丽景色,欣喜地指着窗外的一片高楼大厦说:深圳发展这么快,是靠实干干出来的,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

  24年过去了。每当有当年中建三局的员工们来看我,我们总要回想起建设国贸大厦的日日夜夜,经常要解读 “三天一层楼”的历史意义。“三天一层楼”只是当时深圳数千个建设工地大干快上、热火朝天地创造各式各样奇迹的一个代表。当它作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时,人们强调的是它的速度。我认为,“三天一层楼”也可以说是“深圳效益”的象征。因为从“十五天一层”到“三天一层”,是速度的飞跃,更是效益的提升。滑模技术带来工艺的简化、材料的节省和工期的缩短,必然产生巨大的效益。这是不言而喻的。

  由国贸大厦联想到整个深圳特区的建设,也是一个速度与效益同步发展的历史。深圳人用了28年时间,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建成这样一个美丽、富足,充满活力、前程无量的新城,目前已经从特区内发展到特区外,GDP从 1979年的1.9亿元发展到2006年的5684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昔日的一个边陲小镇,已变成一座世界名城。

  深圳,一部从无到有的单个城市发展史,成为人类不懈地追求速度与效益进程中的一个范例。

  (李传芳口述 胡志民整理 杜吉轩编审)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