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评论员 曲涛
3月5日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代表与网民首场在线交流活动。四位代表与两位卫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网民在线交流。此举不仅释放出政府对网络民意高度重视的信号,更是以制度化的手段,将网络民意植入两会。
之前从温家宝总理两会前与网友在线交流,到人大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充分肯定网友对两会贡献,再到代表委员“编织”两会“围脖”,网上“晒”议案提案,不难看出,网络问政成为本次两会的热点。这些不同形式的与网友交流活动,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让中国网民踏上“问政”平台。古有三顾茅庐求治国安邦之道,今天政府官员、代表委员足不出户,便可问计民间“诸葛亮”,知屋漏,查政失。网上“隆中对”,成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载体。
中国老百姓从来都有问政和参政的热情,只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寻找到一条途径,如此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参与政治生活,也没有一个平台,可容纳如此众多的民众汇集一起、共商国是,正是快捷、方便、互动的网络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同时,网络社会的形成,使得人人都拥有了“麦克风”,有了发表意见的话语权,使得“处江湖之远”与“居庙堂之高”的人能从容对话。
网络的意义不仅在于交流的实现,还在于监督的可能。以往的为官者,掌握着话语权,发言基本听不到反对声,但现在有了网络,一旦说错了话办错了事,马上遭遇网民口诛笔伐。网络问政之所以变得可操作性强,就在于话语权的平等,官员由居高发令的傲慢,悄悄改变为与民商量,甚至与民请意的谦恭。这有助于改变官僚作风,更利于集合民智,既规范了为官者纪律,也激发了公众热情。学会从网络上听取民意,并积极回应民间的质疑,已成为新时期政府官员的一项基本素质。
网络作为一种监督方式,同时也能揭露事实真相,维护社会正义,起到批评政府、监督政府的作用。建立在四亿网民基础上的网络舆论,已不是虚拟、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现实的互动作用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高,以社会监督利器姿态,刺向那些不正当权力黑幕。“深圳高官”林嘉祥原形毕露,“九五至尊”周久耕身败名裂,人们见证了网络舆论批评、监督力量的壮大。今年两会将“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网络的表现已经践行了政府工作报告的施政纲领。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网络行使监督职能,也符合“创造条件”的要求。
中国的“网民”已经不是虚拟的集合体,而成为规范公共权力运行、推进政府工作改进的巨大监督、批评力量。本届两会,可以给网民带来这样的结论。当然“网络问政”不能两会散去皆是空,需要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既然是问政网民,就需要像总理一样,做到“真心、真意、真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体察民情、聆听民声、沟通民意、汇聚民智。
本次网络民意被更多植入两会,实际是参政议政模式的变化,也是中国民主政治信息化表达的不断创新。“为政,通下情为急”,网络则是最好手段,本次两会上体现出网络民意已成为执政者必须虑及的因素,从国家领导人到很多地方官员,都在以开放的视野和心胸对待网络问政,此预示着互联网正成为中国构建公民社会的加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