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3月12日报道 预算公开是实现预算民主最起码的前提条件。但是,“晒账本”只是问题的提出,而非问题的解决,如何使预算变成可审查、可监督,预算民主的真正实现,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对于人大代表及公众来说,不但要“看懂账本”,还要“审账本”、“改账本”,监督政府“按账办事”,这是一个反复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来说,这无疑是革命性的。
历史的转折点,总会在人们不经意时出现,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广州市财政局在网站上公开114个职能部门的预算,被媒体誉为“开全国先河”(2009年10月23日《羊城晚报》)。但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事后却“轻描淡写”地说:“是对群众依法提出的信息公开申请所作的回应,也是财政部门一项普通的日常工作。”
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被记者问到对广州“晒账本”好评如潮的看法时也举重若轻:“其实没什么,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政府早就应该做到这点。”他还透露,在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结果报告中明确要求:“在预算经过批准之后的15日内向社会公开。”(3月11日《羊城晚报》)
不到半年,从一个市级财政到全国财政“晒账本”,竟是如此轻松地迈出了艰难的一步。早在2008年,深圳的“公共预算志愿者”团体就开始申请公开预算,去年向近30个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申请几乎全部遭到拒绝。就在广州市财政局公开预算之日,上海市财政局给他们的答复是:所要求获取的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因而“不能公开”。只要财政预算是“不能说的秘密”,政府就是“看不见的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就会沦为空谈。
预算公开,是迈向预算民主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几乎垄断所有的生产资料,政府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国家的财产;因此税收无足轻重,财政部门不过是政府的会计,甚至是簿记,政府如何筹钱如何花钱属于“内部事务”。但在市场经济下,市场和企业提供私人产品,政府通过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国家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所有者;因此政府必须运用税收汲取财政收入,“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在向税收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纳税人会要求拥有税收政策的话事权:收多少税,向谁征税,政府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向谁提供怎样的公共产品———所谓预算民主,就是公众民主参与预算决策的公共过程。公开就是民主,民主首先是公开。预算公开是实现预算民主最起码的前提条件:政府“晒账本”,纳税人才能知情,知情后才能话事,审议、决策和监督等民主过程才能有效运转下去。
但是,“晒账本”只是问题的提出,而非问题的解决。预算民主的实现,还有相当漫长的路程。对于人大代表及公众来说,不但要“看懂账本”,还要“审账本”、“改账本”,监督政府“按账办事”,这是一个反复的学习过程,大众媒体和专业人士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协助。对于政府来说,要改变的做法和改革的机制就更多。比如,不能有预算内、预算外的两套账本;又比如,公众关心“三公”消费,预算科目却没有这一项,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等等。更重要的是,预算民主要求编制可评估的预算。以前以资金为导向的预算方法,只知道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效果怎样看不出来;以绩效为导向的编制方法,要由结果开始编制:你要干什么、要花多少钱、效果应该怎样,这就堵住了“乱花钱”、“花大钱办小事”的漏洞,也使预算变成可审查、可监督。对于政府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来说,这无疑是革命性的。 |